美感與設計課程

植染天光彩織

核心概念
  • 色彩與構成之美
  • 自然中的色彩之美
  • 台灣在地色彩與構成美感
  • 台灣織染生活文化之美
美感知能
  • 色彩調和的比例關係
  • 台灣文化中的自然取色法(植物染或礦物取色)
  • 編織物中的構成方式

課程概說

本課程以認識臺灣天然染與纖維工藝為主,透過在地取材,運用如木藍、薑黃等在地植物,自根、莖、果、或葉中提煉萃取染料,製造原生環境的「植物原色」,並以山川地貌取材,運用泥染、墨染等的方法,製作「礦物色」,並以此染線絲塊材,理解多元的在地色彩與對生活環境共生永續的理念。
設計思考帶入色彩比例與畫面構成中的應用,觀察天空的色彩變化並將織物構成帶入,在地取材台灣色彩→在地取材自然染→編織有構美→植染彩織,透過課程學習從中內化人文關懷與環境尊重的課程議題。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以培養孩子主動開啟自我色彩感知力 發現台灣文化色彩之美為主軸,以自然植物染與泥染的活動來探索台灣傳統色彩的元素,透過觀察、探索、體驗、驗證、分析、操作、分享等學習歷程,將感知具體實踐在生活日常中,能反思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師法自然、尊重自然、成然自然的守護人。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以培養孩子主動開啟自我色彩感知力、 發現自然色彩之美為主軸,以生活中食衣住行為探索對象,透過觀察、探索、體驗、驗證、分析、操作、分享等學習歷程,將感知具體實踐在生活日常中,能反思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師法自然、尊重自然、成為自然的守護人。因應食安問題與觀念,從植染研製的 方法,以及對可做為植染植物的認識,實際操作植染毛線,從傳統古色的師法自然與色彩的調和,進而製作植染作品。

課程從植物染,引領學生從觀察自然染因不同濃度呈現的色澤變化,覺知自然色彩的層次。試著讓學生實作練習,了解人工色與天然色彩的不同。

市面上往往充斥著人工色素,本課程試圖改變以往人工色素使用的習慣,並學習色彩調和的制成與色彩的應用進而完成綴織作品。

課程規劃
  • 01
    在地取材台灣色彩

    教師介紹臺灣獨特的天然染色中「植物色」、「礦物色」

  • 02
    在地取材自然染

    發現並採集校園中植物與泥土中不同色系的材料,並分析何者適合進行植物染與泥染
    發現→試驗→分析
    (1)教師準備 : 植物染材料與泥染材料
    (2)學生準備 : 採集可用於染材的植物之根莖葉和泥土
    (3)課程進行:進行線材色絲的自然染 並 排列出色調系譜

  • 03
    編織有構美

    教師介紹臺灣獨特的原住民編織文化與在地色彩構成
    教師準備:編織構成的方法學生 能理解原住民編織圖騰中的構成之美

  • 04
    植染彩織1

    體驗→操作
    教師準備:介紹綴織方法與綴織工具
    教師介紹【pixelArt】APP
    學生準備 : 將第2-4節之自然染之線材備妥以及上學年繪製的天空色彩情緒圖卡,並運用【pixelArt】app 將圖像點陣化
    課程進行:進行天空色彩的線材的綴織

  • 05
    植染彩織2

    學生準備:作品發表並說明創作歷程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