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變形金剛的逆襲

核心概念
  • 設計出符合構成美感的構造
  • 試驗出具有整合空間的構成美感
  • 設計出具有個人風格的色彩配置
美感知能
  • 結構-找出不同材質間的特質與形式,利用設計構造來完成穩固的結構
  • 構造-藉由簡單任務的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操作紙張達到連結的目的後,整理外觀與細節,展現視覺的美感

課程概說

近來國人國旅興盛,以露營方式度假的風氣更是蔚為興盛!因此注意到露營器具的物件比起一般生活用品,來的更講究輕薄短小方便攜帶!而細思,發現生活中其實就有很多「可收納」的物件,如摺疊傘、童軍椅等;而摺疊收納的重點便取決在構造。而構造其實最簡單的概念就是「關節」,由此發展出「變形金剛」這個有趣且容易讓學生產生共感的主題。
在這個單元,希望透過紙(箱),這個便利的材料,讓學生玩組裝,展現其不同特性,讓學生體驗構造!
以此作為課程設計的起始點,透過大小不等各式造型的紙盒進行組裝收納,實際感受「化繁為簡」的構成表現,並在實作過程中認識結構及構造這兩個構面,並在充分的認識的基礎上運用其特性進行創作。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理解構造的概念。
  2. 學生透過觀察分析,發現生活中構造的使用。
  3. 學生能模擬學習不同的紙張結構。
  4. 學生能將收集的材料物件進行構造設計以練習各種連結的可能性。
  5. 學生能進行創意設計完成自己的作品。
  6. 學生能藉由分享交流,培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 知識與創作的轉換:
    構造這個構面,對國中生來說,尤其是七年級生,普遍觀察、理解不足,因此在創作上受經驗值所囿,若課堂上的引導又無法消化,則難以進行為創作的能量。
    對策:透過學習單的使用,進行觀察後紀錄;且加以進行生活物件的配對,加深其對不同構面的認知。
  2. 製作時程短:
    原本是希望學生能夠從零開始製作,期盼作品可以有一定精緻度;但考量七年級生能力及每週僅一堂美術課,且製作時間若拖延太長,學生表現力會跟著下降,課堂質量也跟著下降。
    對策:材料從原始的紙板使用,改為現成紙盒收集與運用;從老師提供,改為組員自行收集,更貼近學生使用的需求。
  3. 作品精緻度不佳:
    一開始學生單純使用不同功能的紙盒進行組裝,成品很像拼裝車!且,紙盒的厚薄有異,整體呈現的效益也有差異;鼓勵使用著色、貼紙,但若技巧不佳則後製的著色都無法有效優化作品,此點仍無法有有效的方法調整。
    紙張,對於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是很好用的媒材,相較於其他材料,既便宜又無需繁重工具的操作,但即便如此,要漂亮的呈現紙張的美,決不是完全不需要技巧;如何摺、裁、割、剪,紙張的結構、支撐力、流暢性….還有許多可以在教學中被呈現。學生對紙質運用的敏銳度未被強化,未來的教學規劃,希望透過更多的”紙張試驗”單元,讓學生能有辨認、善用媒材的基本能力。
課程規劃
  • 01
    紙張的伸縮

    任務一:伸縮金箍棒
    任務二:機關扇
    從簡單到複雜的體驗製作, 理解伸縮的製程與邏輯。

  • 02
    紙張的變形

    任務一:伸縮球
    任務二:便攜收納盒
    藉由二種不同類型摺紙方式,感受構造及結構的所能成就的結構張力。

  • 03
    變形金剛的秘密

    1.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可伸縮及變形的生活器具,透過觀察及解析該物品可變形的原因。
    2.過教具的觀察、拆解,讓學生去找出變形金剛玩具之所以可以變形的原因-空間的扭轉、部件的結合

  • 04
    製作我的變形金剛Ⅰ

    利用大大小小的紙盒,透過大盒套小盒的概念,統合前幾堂課的經驗,製作屬於自己的變形機器人。

  • 05
    製作我的變形金剛Ⅱ

    完成基礎設置後,進行外觀的設計與色彩配置

  • 06
    作品觀摩與學習

    小組將作品利用APP: Stop-Motion 進行定格動畫拍攝,以此做為成果檢驗及交流的依據。
    小組可將影片作業帶回進行後製(音效、字幕、配音),以小組影片作業播放的方式進行交流分享。
    老師進行講評,並討論作品設計的延伸使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