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活動是以色彩單一構面所設計的課程.以認識生活環境中的色彩,搭配活動,達到美感認知,美感體驗及美感判斷的美感核心素養
色彩體驗與實作將校園周圍的色彩運用於棉繩染製,將色彩運用於隨身姓名條中讓色彩進入生活當中,並讓色彩搭配融入學生生活經驗。
藉由校園觀察取景的照片,進行色彩分析及色票繪製,進而思考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透過觀察並發現生活中的多元色彩,運用色票探索生活中的色彩,發現色彩原來有這麼多!
學生分組進行校園色彩踏查,以拍照及比對色票進行記錄,學習配色概念或原則。
引導學生對校園色彩進行分析討論,找出合宜的色彩配置,體認色彩調和的重要性。
美感從在乎開始,本課程以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覺察為主軸,藉由學生自己喜好的物件引起學習動機,讓色彩有感。六節課的色彩旅程從自身擴展到環境,體察不同明度彩度的色彩,理解色彩配置,並關注色彩與環境的互動,並動手嘗試整理石碇色彩譜系,目標是讓學生在日常中逐漸對色彩有感。
引導學生從自身周遭出發,透過校園踏查開始觀察發現環境中出現的色彩,覺察自然的色彩變化及人工色彩的使用,利用色票比對與紀錄環境中出現的色彩,體驗不同色彩帶來的視覺與情緒感受,進而理解並能初步運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找出有美感並較友善的色彩配置。
觀察生活周遭的自然界的顏色,選擇一種色彩,運用顏料調色後,繪製出來,要盡可能的接近原來的顏色,目的是觀察自然界的色彩,調配繪製,訓練手,眼,腦對色彩的觀察及敏感度。
尋找生活中(大自然/人為)的配色方式。 2. 相近色與對比色介紹
以校園為主要生活環境的高中生,超過8小時以上是穿著制服、揹著書包,從每日接觸的制服與校徽配色開始思考,連結到日常生活的配搭,將有助於提升學生對色彩的敏銳度。
課程內容包含鏡頭語言,色彩在電影中的魔力、畫面構成及劇情分析,透過一連串的觀影體驗,以及小組討論,讓學生對視覺影像有更多地覺察。
留意設計一張食譜在版面構成上需要留意哪些重點?如:標題(文字)、圖像、內文、配色…等等,並提供食譜範例請學生於課堂中進行小組的討論與分析,發現並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進而找到符合個人喜好、風格的版面構成方式進行後續的創作。教師介紹插畫、整理與提供食譜的版型樣式給學生挑選,請同學以介紹一道家常菜為發想,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完成一件以構成練習為主,認識生活飲食文化為輔的版面設計創作。
運用色票的分析練習,找出可能的搭配,進而發想改造環境色彩的可能。
利用色票採集永仁校園環境色,讓學生認識配色的原則與方法。
認識色彩理論,了解色彩感覺及配色原理,建立更完美的色彩秩序和價值。
整合對美感的感受,並能應用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到美的產生來自合理的秩序與構成。
引導學生發現模組化的構成秩序,並利用校園中特有植物「荷」構成四方連續之磁磚構圖。
學生找尋各種昆蟲圖片,觀察其身上的色彩種類、變化及比例,並將昆蟲具體的實際造型轉化為抽象的色塊。
對生活中的色彩進行討論,能具備描述色彩意象的能力,也能思考以色彩表達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