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簡介
色彩本源於自然,人類由大自然色彩的啟示,及自然和人工色料的使用,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彩多姿。我們需要認識色彩理論,了解色彩感覺及配色原理,建立更完美的色彩秩序和價值,藉由色彩的應用和表現,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經由分析藝術家創作之作品,我們了解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城市發聲。
學生可藉由色彩理論的認知,和色彩作業的練習,並由實際生活中的體驗和運用來加強色彩的學習。
美感預期成果
1.在美感知能方面,學生將建立色彩構面之美感能力,覺察色彩如何影響生活美感呈現。
2.在美感運用方面,學生能把色彩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建立好的生活美感習慣。
3.在美感省思方面,學生能以有品味的眼光覺察生活環境的美醜,省思個人於環境的角色。
教師課後省思
由於筆者第一次參加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缺乏經驗,這次課程原本設計主題「發現校園—校園速寫,學生尋找校園建築美,並加以記錄。」,然而實際落實課程中因配合學校原有課程計畫內容,真正開始上課已是12月中旬,時間上頗有壓力,又加上筆者認為有必要讓學生認知對比色及類似色的概念,如何讓畫面凸顯主題又具整體美感,學生體驗對比色會凸顯主題,然而在城市風貌中,招牌對於商店而言是主題,相對於城市街景,招牌的定位應該是背景而非主題,於是改變了原有課程內容。
於是讓學生建立色彩構面之美感能力,覺察色彩如何影響生活美感呈現,這些課程結合在下學期的美感課程中,提醒學生實際操作點線面構成的造形設計手法時,也要考量利用上學期所學色彩概念,最後以學習單讓學生將自己作品在自己家中布置,根據牆面背景與作品色彩之關係,選擇適合布置的空間進行布置,體驗將色彩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建立好的生活美感習慣。
整個課程的落實過程,計畫一修再修,操作課程內容時也一改再改,總歸是經驗不足想要給學生太多,又不知道做得對不對,當初計畫修正委員的建議:「一般美術課的有趣操作,但距離美感課程從日常出發的概念較遠,則學生無法以日常生活觀察出發,最終的創作結果也難回到日常體驗之中…」。這些話也一直在筆者實施課程時迴響。盡力而為下一次或許會更好,期待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體現美感課程內涵,能觀察生活環境中不好和不美的配色,可以產生希望更好、更美的想法。
-
01學生能觀察生活環境中不好和不美的配色
透過觀看影片【經典.TV】20190414 - 街屋台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crKPQcNbs,引起動機,讓學生認識色彩原理與生活美感的關係,再從街屋招牌等切入,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台灣城市樣貌,引發同學都市美感體驗。了解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為城市發聲。
-
02學生能認識色彩學
教師利用教學媒體介紹色相環、類似色、對比色、色相、明度、彩度,活潑方式讓學生更容易學習。
-
03學生能操作配色原理,分別主題與背景
學生以類似色跟對比色進行創作,先設計一個圖案當主題,再以線條分割,以色彩填充畫面,如何應用對比色及類似色的概念,讓畫面呈現主題又具整體美感。教師引導學生體驗對比色會凸顯主題,然而在城市風貌中,招牌對於商店而言是主題,相對於城市街景,招牌的定位應該是背景而非主題。
-
04學生能操作配色原理,掌握色彩搭配的品味美感。
教師準備流體畫顏料,讓學生用顏料傾倒在畫面上,任其自由流淌而形成的藝術,畫面效果主要取決於繪畫者個人,對顏色的選擇以及用雙手簡單控制,呈現出的畫面千變萬化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a3j9kzg.html,學生實際操作配色,創作具備個人特色的作品。
-
05能把色彩概念運用到環境布置的美感賞析中
透過分析自己作品,其中的色彩美感概念及呈現技巧,期望學生能運用色彩美感概念於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