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1.利用fb社團讓學生能公開觀摩作品,增加課後交流與累積生活觀察機會,讓美感教學不只在課堂。
2.觀察家中物件的擺設方式,分析物件的擺設內容。透過觀察試著分析家中最美與最醜的一個角落,並能在生活中主動改設家中布置,思考如何提升美感,進而加深對家庭的情感認同。
3.藉由校園探索體驗對生活觀察有感啟發,包含建築物的構成視覺比例、觀察植物構成單位形,欣賞一朵花的幾何秩序之美,能了解比例構成色彩,進而對生活物件有感檢視,更能透過實作應用美感觀念。
4.整合對美感的感受,並能應用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到美的產生來自合理的秩序與構成。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本次教學活動,希望培養學生對周遭環境有感,能有意識地去觀察、去發現、去體驗並且透過美感課程的訓練,打開他們觀察生活美感的心眼,發現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細節,原來多一點變化,就可以讓周遭人們感到愉快,理解到美的產生來自合理的秩序與構成,進而認知到「美」不一定要在美術館才能發現,它是絕對貼近生活的一種具體感受。只要多用些心思,我們可以用「美」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教師課後省思
1.增進師生之間的關係:藉由與以往不同美術課程的教學活動,如體驗課程、討論課程、校園體驗等,各式課程讓學生實際體會美的真實感受,也讓師生之間的距離比以往更親近。
2.學生很直接的反應是,上課變好玩了,而且他們覺得學這個是很實用的,老師不再要求畫的好,而是一在強調感受,將美感融入生活,重視親身的體驗、探索、分析,讓學生學得更多,因為懂得觀察,學生會去發現而後分享,進而刺激創意,學生製作出來的作品雖不是很精美,實施課程之後他們給我的回饋都是對於生活當中的美感開始有了些「感受」,會開始試著「思考」可以如何更好,也許不會創作,但至少會尋找資源尋求協助,打破以往的思緒,我想這不只是美感教育課程需要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訓練學生去「改變自己的慣性」。
3.實驗完後,我會繼續採用這個美感教育的理念及經驗,在未來的授課上繼續推廣。也希望藉由課程在不同班級的實施,能調整出最佳的課程計畫,有不同對象能相互比較及修正。
-
01生活有感:能了解整潔與秩序是涵養美感的第一步。
1.學生上課前上傳家中最美和最醜的角落或房間照片至Fb,已備未來的課程運用。 2.觀察家中房間物件在空間擺放的位置和物件布置特色 3.分析討論各物件來源與意義,美嗎?為何美?不美的原因?如何更美? 4.說明美感的基本要件為整潔和秩序,能覺知秩序與混亂的差別 5.學生反思個人空間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的美感應用提出美感觀點並討論。
-
02美感研究員:了解比例構成色彩關係帶來的視覺美感和在生活中的應用。
1.說明美感構成形式原理 2.了解比例構成色彩質感關係帶來的視覺美感和在生活中的應用 3.讓學生分組進行校園拍照、美感踏查: 學生開始將所學到『秩序』『色彩』『質感』『構成』,去感受校園具有這些特色的一隅,找出美與不美的校園角落,並加以拍照上傳至Fb,讓學生能公開觀摩作品,增加課後交流與累積生活觀察機會,讓美感教學不只在課堂。
-
03美感探險家:從校園建築、景觀看見「單位形」構成的秩序之美,觀察植物構成單位形, 以微觀角度觀看植物花草,將珍貴的感覺以文字、拍照等方式加以收集帶回教室裡。
1.校園探索與觀察:大致環境建築,小至植物花草老師帶著孩子走進大自然,一起進入校園發現、探索、感受美, 從校園建築、景觀看見「單位形」構成的秩序之美,欣賞一朵花的幾何秩序之美,觀察植物構成單位形,以微觀角度觀看植物花草,將珍貴的感覺以文字、拍照等方式加以收集帶回教室裡。 2.學習單完成。
-
04美感分析師:分析照片中比例構成的關係,並找出單位形。
1.將上一堂課所拍攝的照片,用減法原則思考,分析照片中比例構成的關係,進行幾何化構成並找出單位形 2.轉化素材形成圖樣,將單位形製成橡皮章,應用構成原理試印於學習單。
-
05美感應用家:運用單位形設計具有美感的平面作品。
1.運用單元形設計具有美感的平面作品。2.運用美感構成替鉛筆袋設計美麗圖案。
-
06美感分享家:作品完成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