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活中(大自然/人為)的配色方式。 2. 相近色與對比色介紹
以校園為主要生活環境的高中生,超過8小時以上是穿著制服、揹著書包,從每日接觸的制服與校徽配色開始思考,連結到日常生活的配搭,將有助於提升學生對色彩的敏銳度。
課程內容包含鏡頭語言,色彩在電影中的魔力、畫面構成及劇情分析,透過一連串的觀影體驗,以及小組討論,讓學生對視覺影像有更多地覺察。
留意設計一張食譜在版面構成上需要留意哪些重點?如:標題(文字)、圖像、內文、配色…等等,並提供食譜範例請學生於課堂中進行小組的討論與分析,發現並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進而找到符合個人喜好、風格的版面構成方式進行後續的創作。教師介紹插畫、整理與提供食譜的版型樣式給學生挑選,請同學以介紹一道家常菜為發想,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完成一件以構成練習為主,認識生活飲食文化為輔的版面設計創作。
運用色票的分析練習,找出可能的搭配,進而發想改造環境色彩的可能。
利用色票採集永仁校園環境色,讓學生認識配色的原則與方法。
認識色彩理論,了解色彩感覺及配色原理,建立更完美的色彩秩序和價值。
整合對美感的感受,並能應用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到美的產生來自合理的秩序與構成。
引導學生發現模組化的構成秩序,並利用校園中特有植物「荷」構成四方連續之磁磚構圖。
學生找尋各種昆蟲圖片,觀察其身上的色彩種類、變化及比例,並將昆蟲具體的實際造型轉化為抽象的色塊。
對生活中的色彩進行討論,能具備描述色彩意象的能力,也能思考以色彩表達抽象的概念。
讓學生觀察鹿港中山路老屋照片外貌,及旁邊現代店面色彩的落差,並學習調出接近老屋的主體色系。透過生活中可運用的牛奶紙盒,創作出老屋的感受臉譜。
靜下來欣賞校園,用色彩整理與分類,用色彩欣賞環境,強化「手作技藝」手腦並用的樂趣。
色彩源自於自然環境,經由對自然環境的移情,從生活轉變到文化經驗的積累,色彩帶著原有的光彩,也蘊含著心裡轉移的功能,或夾帶其他事物的特殊意義,發揮了色彩其特有的功能。色彩為何美?!從生活中發掘各種色彩的可能性,透過整理將對色彩的感受理出不同的味道和風貌。
實際美化學校環境,讓學生可以將美術課程跟校園生活產生連結。將美感的構面運用在校園生活中,藉以陶冶學生性情,並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
以地圖為基礎,透過類似色、對比色、互補色等組合,搭配家鄉意象的色彩組合。
以創意發想-「美好生活提案」為經,「生活小吃質感變身」為緯,協助學生去蕪存菁,整\r\n體課程如何成形,協助學生探索及瞭解,讓學生從活動中去獲得「美」裡面所包含關於色\r\n彩、比例和質感…等的創作經驗,轉變成為國中生版的「美好生活提案」
透過花卉植物觀察,了解色彩以及明度彩度的微妙差異,並練習色彩安排及調色能力。
以色彩為課程主軸,從台灣的自然環境,體會大自然之美,並反思生活場域的配色問題,進而理解色彩在人為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開啟學習色彩的動機。
感受校園空氣草香蟲鳴鳥叫操場熱情氛圍校舍光線美好,蒐集色彩及感受,教授色彩構面單一色調調和及衝突色調調和,作為美感秩序教學的工具,學習手機軟體分析色彩,教授環境色彩的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