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植物染為主軸,讓學生了解染料的製作流程、色彩的色系變化,了解在地染材植物及其應用,並強調天然、環保的概念。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籍由不同素材應用,引導學生從探索光影間的變化,產出具穿透性及可互動的作品。
先從光線去觀察疊色後的顏色,學習色彩的搭配。再透過一層層畫幕交疊累積出色彩的層次感,搭建色彩隧道。
引導學生從環境中觀察合宜的配色,並應用於手工皂色彩及製作計畫之中。
觀察校園場域色彩,並根據場所精神配色、造型,以黏土製作符號元素裝置於盒中。
從飲品包裝分析色彩意象,觀察並設計出與飲品色彩或味道相配的美感包裝。
利用色票對環境色進行分析,應用和諧色與衝突色,轉化為廢瓶罐改造的美感經驗。
認識色彩與色票,並分析校園中的色彩分布,進行調色與搭配練習。
運用APP進行環境色分析,將配置原理應用於學習單,經由原始對照感受美感差異。
以活動方式導入色彩觀察,讓學生分析並發現色彩美,培養色彩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結合對校園的情感,採集分析校園環境色票,製作能喚起校園記憶情感的筆記本。
利用光源進行動態創作,探索光影塗鴉結構與風格,進行構成的思考與實驗。 \r\n
由食材本身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r\n學生藉由擺盤的操作練習美感構成。
「校園制服」為題,進行色彩的配色研究。導入校園制服的色彩觀察,輔以設計師作品進行討論,最後在限縮外型的條件下讓學生專注於配色練習。
結合校園色彩及「隱形操盤手」人形模板,進行色彩搭配練習,完成個人簡介封面。
運用電腦編排軟體替自己的生活日誌手冊(聯絡簿)重新設計一個具自我色彩意義的全新封面,來提升國一新生對家庭與學校生活的連結性。
以青少年階段注重的外在服裝作為主題切入,透過制服議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以「服裝的比例調整」「膚色與衣著色彩的配置」發展課程主軸。
透過觀察色彩重量,進而提升學生對色彩x平衡意象的美感,透過最出的黑白兩色重量引導,在到色彩切割產生兩種不同動態與靜態旋轉盤色彩比例觀察。最後能透過體小組合作,試著做出具色彩x輕重感之班旗及班服整體挑戰
藉由遊戲、觀察、討論與點心實作等多元學習方法,幫學生建立色彩學的基礎之後,結合本校的食育課程讓孩子體會色彩構成所呈現的風格,察覺均衡的色彩搭配產生的美感,提高對於色彩意象美醜的辨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