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每天會接觸的學校廁所,探討色彩比例並分析色彩配色對我們的情緒的影響,進而實踐色彩運用的更多可能性。
色彩,是美最基本的表現及最直接有感的元素,讓國一新生透過最基礎的元素去實驗、去感受不同色彩所帶來的差異。
從生活經驗中取材,以美的形式原理探討構成的美,並以點線面發揮構成的創意創作風車,利用風車美化校園。
以造型圖釘和線材的操作體驗美感構成的形式之美,並實際進行空間沓查,了解陳列與構成的關係並完成櫥窗設計。
透過色彩構面課程的進行,將書籍封面進行色彩分析,利用色彩搭配調和與衝突的色調,設計具色彩美感的書腰。
操作不同材料的連接構造包覆圓柱模型,思考構造、材料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經由練習能對秩序與造型上的構成有所理解。
藉由《紙張的五個故事》操作來探索材質間的合作與衝突,藉由手抄紙製作作為質感體驗,分析不同質感間的差異以達成合宜之美。
動腦和動手改造校園指示牌,思考指示牌的色彩配色,除了對色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讓適合的色彩進駐在各處室的指示牌內。
認識故鄉結合圖文編輯,提升美感素養與在地認同感,並將構成概念由平面到立體呈現,創作屬於自己的美食地圖與餐盒設計。
以美術教室為實際的空間案例,重新對空間的色彩提出規劃,試著調色練習並提出何者為美。
學生將收集生活中可以取得的各種材料,分析其質感元素,並做成質感記錄卡。
帶領學生進行色彩實驗,進而體驗改善美術教室外長廊空間色彩氛圍之效果。
透過實作組合結構體,感受重力在結構中的傳遞,尋找穩定平衡能承重的結構體,並從中發現秩序的存在。
觀察分析生活中的文宣構成排版,嘗試無色彩的元素排列構成,掌握構成的平衡美感,再轉換成合適的圖文編排。
從質感的意象出發,首先會藉由視覺以及恐怖箱的觸覺體驗,重新認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質感,並合作構思具有美感的椅墊。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主軸,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
本課程設計一些生活中的題材,來引導學生討論與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構面條件。
讓學生透過原住民的文化背景,藉由教學活動樹皮衣的實驗、操作、體驗,來認識原住民老祖宗所流傳下來的傳統寶貴技藝
課程藉由生活經驗中所接觸天然蔬果色彩經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豐富的天然食彩
從讓物體穩固站立的實驗中讓學生對「結構」原理有所認知,以此概念製作飲料外帶杯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