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重拾被遺忘的技藝(樹皮衣)】

核心概念
  • 省思原住民生活傳統技藝阿美族樹皮衣的功能及意義
  • 發現樹皮質感的特性與美感
  • 認識原住民傳統技藝的美學與實用性並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 分辨同一物件、材料質感的差異
  • 認識質感構面的美感表現,並利用五感體驗讓生活有感
美感知能
  • 能從製作樹皮衣中發現祖先傳統技藝的珍貴保存下來並發揚光大
  • 從樹皮的窺視省思原住民阿美族樹皮衣的功能及意義

課程概說

本課程設計以「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本校多以原住民阿美族、卑南族學生居多,占全校比例百分之六十以上,因受到漢化的影響,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生活技藝多已遺忘,為使生活技藝能再次保存下來,本課程先從台東在地原住民文化介紹、重新開始摸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並透過逐一訪問部落耆老記憶中樹皮衣的製作技術,再利用樹皮的特性研發出各種文創商品,提升樹皮的使用價值,讓學生能從傳統樹皮文化變成文化創意產品。

第一堂課:先從質感材料有哪些談起,課前先讓學生利用手機拍照2張不同質感照片,上課討論分享。第二堂課:老師拋出議題讓學生討論:a.原住民的老祖宗在外狩獵時,應須注意那些事項?b.狩獵時,用甚麼方式讓自己不被獵物發現而逃跑?c.如何讓自己在狩獵時,身體不被草、樹枝所割傷?針對各種不同素材、材質、媒材較多的認知。第三堂課:帶領學生至學校後山尋找製作樹皮衣的材料(構樹),及介紹各樹種從外觀、觸摸、五感中選擇最適合做樹皮衣的素料與特性。第四堂課:介紹阿美族傳統「樹皮衣製作」的過程(影片欣賞)。將班級分兩組:a.一組將構樹泡水四至五天後,進行敲、打、刮,觀察其變化。b.另一組不泡水,以原有構樹樣貌進行敲、打。觀察同一物件質感的差異(材料、外觀)?第五堂課:提醒學生依照設計圖,完成自己設計的手工書籤。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物件,讓質感更襯托美感。引導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去發現,不同質感透過有秩序排列組合所呈現的視覺美感。第六堂課:完成作品並分享自己設計手工書籤的經驗。

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先讓學生透過原住民的文化背景,藉由教學活動樹皮衣的實驗、操作、體驗,來認識原住民老祖宗所流傳下來的傳統寶貴技藝,必當保留及傳承下去的必要性。最後嘗試利用有效的樹皮設計實用的手工書籤。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能說出『樹皮』的特性,並組成美感元素並賞析之。

2.學生透過思考與討論,善用先備知識,完成不同質感特色的手工書籤。

3.能嘗試利用樹皮特性,提升樹皮在日常生活的使用價值,研發具有原住民特色的文創商品。

4.學生能仔細專注聽講,並經由構思後畫出草圖(完成一份手工書籤設計圖)。

5.能持續對環境與大自然,保持謙卑與恭敬心。

6.能對原住民老祖宗所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藝繼續發揚光大。

 

教師課後省思

環境多變的時代,經歷經濟、政治、社會的起伏動盪,各種混亂失序的現象,台灣在視覺影像的快速傳播及面對多元背景的學生,藝術課程『該怎麼教』問題很多。時下青少年所流行商品(手機、電玩)更透露出影像所造成的視覺衝擊,面臨此一挑戰,『藝術教師的我們』有責任針對人文素養與全人教育的角度去做課程引導,藉由學生省思跨文化到本土文化間的差異,並以人文情懷重新建構新世紀的台灣,更要考量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在教育改革中要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以透過藝術的教育與多元統整的課程觀念,培養新世紀的下一代對藝術人文的正確體認,厚實人文基礎以提昇國際性的競爭力,開拓全球性的宏觀視野。

『藝術教育』要在重整教育環境與規劃新課程的同時,視覺文化教學不能忽略藝術的本質、視覺文化教學應切入學生生活的議題、全球化視覺文化教學應強調學生對自我文化的省思,竟而明白藝術是教育的根本。歐美等先進國家的經驗一再證明,將藝術融合於全面性的課程中,有助於培養認知技巧,並能應用在其他領域,包括辨別、分析、反省、判斷的能力以及整合不同來源的資訊,以產生新觀念,也就是說能夠全面的思考也正是教改的大目標,是廿一世紀的下一代成功的基礎。競爭力激烈的現代裡,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深刻的體認教育的責任與力量,透過具有遠見的教育理念與方法,為下一代提供最完整,最美好的新世紀全人教育。

課程規劃
  • 01
    質感材料有哪些?【內容:狩獵時穿什麼材質布料?】

    1.課前先讓學生利用手機拍照2張不同質感照片,上課討論分享。(瞭解學生對質感的基本知識)
    2.引導學生嘗試探索不同材質、質感(棉、麻、塑膠、紙類、鋁箔紙…..)中,選出哪一種物件最適合狩獵時穿著的布料。
    3.老師拋出議題讓學生討論:(全身包裹、人類氣味、考慮環境、環保節能…..)
    a.原住民的老祖宗在外狩獵時,應注意那些事項?
    b.狩獵時,用甚麼方式讓自己不被獵物發現而逃跑?
    c.如何讓自己在狩獵時,身體不被草、樹枝所割傷?
    4.老師總結。

  • 02
    觸覺感知【內容:材料質感介紹】

    1.老師帶不同材質、物件(棉、麻、塑膠、紙類、鋁箔紙)。
    2.引導學生藉由五感(觸摸、看、聞、各種不同材質物件體驗),不同質感所呈現的的觸覺美感。
    3.學生能說出物件質感的感受與運用
    4.填寫質感學習單並將物件拓印後並分享。

  • 03
    尋找素材【內容:戶外尋找構樹苧麻材料】

    1.帶領學生至學校後山尋找製作樹皮衣的材料(構樹),
    2.介紹各樹種從外觀、觸摸、五感中選擇最適合做樹皮衣的素料與特性。
    3.將自己採集構樹樹幹帶回,並進行採集經驗分享

  • 04
    介紹「樹皮衣製作」過程【內容:體驗製作樹皮過程】

    1.介紹阿美族傳統「樹皮衣製作」的過程(影片欣賞)。
    2.班級分兩組:
    a.一組將構樹泡水四至五天後,進行敲、打、刮,觀察其變化。
    b.另一組不泡水,以原有構樹樣貌進行敲、打。
    2.敲打後觀察同一物件質感的差異(材料、外觀)?
    3.觀察同一材料質感的差異(觸感、五感)?
    4.引導學生從質感美感介紹,完成自己設計不同質感的樹皮質感文創商品。

  • 05
    實用手工書籤【內容:運用樹皮媒材,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1.提醒學生依照設計圖,完成自己設計的樹皮手工作品。
    2.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物件,讓質感更襯托美感。
    3.引導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去發現,不同質感透過有秩序排列組合所呈現的視覺美感。

  • 06
    作品分享【內容:分享製作設計的體驗】

    完成作品並分享自己設計樹皮手工作品的經驗。

劉吉益
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