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為了增進學生瞭解質感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學生對於生活材質的感知能力,本教案從生活中的材質出發,藉著視、聽、嗅、味、觸五感體驗中發現材質與感覺的關係,並練習質感的描述表達。體驗後接著以學生最常接觸的課本、筆記本、卡片…等紙張為出發點,從收集生活中的紙材開始,發現紙張的多樣性並了解時代、技術對於紙張製程的影響。藉由《紙張的五個故事》操作來探索材質間的合作與衝突,以手抄紙作為質感經驗,混合回收的紙材與不同異材質如植物、塑膠…。從發現到探索,進行一段質感之旅。
美感預期成果
經過六堂課的質感之旅,期待學生能夠更認識質感為何物以及其帶來的影響,盼望他們能打開眼睛重新看待眼前之物,不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感官去感受,並能後分析不同質感間的差異。能思考什麼樣的質感才是合宜於當下環境和需求,以達成合宜之美。同時能透過實驗性的探索,突破人對於質感的想像,打造未來所需要的質感的雛形。
教師課後省思
在執行課程當中,發現有些部分的活動時間可以縮短,有些課程活動時間可以在給同學更寬裕的時間。如第一堂課的體驗活動,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聽覺體驗室可以省略的。而在第二堂課中,針對不同時代和技術對質感的影響可以讓學生討論更多一些。最後的小組報告,若學生能拿著作品走動給同學欣賞或是傳閱,互相觀摩的效果應該較佳。
-
01「五感刺激體驗」與「生活中的質感」
教師準備不同的物品/物件,讓學生分組或集體經由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嚐一嚐、摸一摸,體驗視、聽、嗅、味、觸五感的刺激,並試請同學用言辭表達感覺感受,讓同組的同學去猜測對應的物件。課程最後請同學試想質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
02「言語中的質感」與「因時而遷、因地而異」
本節課前一小部分延續上一節課,延伸文字與五感之關係,因應中學生有時對於文詞表達的掌握不是很完整,設計出一個小活動來強化學生對於文詞表達的掌握。後大半部分預期藉著分組討論、配合學習單,探討時代改變、地區不同對於質感需求之影響,也同時引入世界各地的質感案例引起學生思考質感和生活的關係。
-
03紙與你相遇
本節課藉著《紙與你相遇》活動,聚焦於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媒材-紙張。請學生準備生活中可以收集到的各式各樣紙張,討論其質感與作用,接著引導學生看見紙張的發展,探討技術對於材質的影響。最後準備教師示範手抄紙,請學生比較手抄紙與一般工業製紙不同,引導學生擴散思考,挑戰紙張融合異材質,預備學生接下來的紙張質感探索之旅。
-
04關於紙張的五個故事一
探索課程緊扣於以實驗為宗旨的活動《關於紙張的五個故事》,本節課預計的進度為讓學生以小組方式執行,準備自己挑選的紙漿素材1、結合的異材質一2(或者還有二),抄成屬於小組的實驗性手抄紙3。後來考量到整體呈現紙張質感的一致性,改1為準備的原紙張、2為原紙張打成紙漿後超成的手抄紙一、3為加入異材質後抄成的實驗性手抄紙、4為聯想的質感圖片。
-
05關於紙張的五個故事二
本節課進行《關於紙張的五個故事》下半部分,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驗性手抄紙為靈感,做質感的聯想,將聯想的質感物件或圖片4與前1、2、3,在A4卡紙上嘗試簡單的平面構成,思考如何將質感搭配的有美感。並為其實驗性作品命名5,以此完成小組《關於紙張的五個故事》。
-
06分享、分析與回饋
本節課作為質感之旅的最後一站,以分享和回饋的方式促進同學間的互惠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當中質感搭配的美感要素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