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構造與包裝

核心概念
  • 構造的接合功能。
  • 構造的規律性。
  • 構造接合與材料特性。
  • 構造因時制宜的特性。
美感知能
  • 構造的接合功能。
  • 構造的規律性。
  • 構造接合與材料特性。
  • 構造因時制宜的特性。

課程概說

讓學生去構想怎麼把不同的紙張,利用黏貼以外的方式連接在一起,教師再向學生舉例,生活中有連結構造的自然、人工物,然後讓學生分組觀察、報告。之後經由實地操作各種不同媒材的連接方式,以包裝的形式,了解材料、構造、施力對於造型美感的影響。之後期望學生能將小組探討的構造物,整修、聯想成一個有功能性的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學會構造、材料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並能理解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場合。

2. 學生能經由練習構造連結活動,對秩序與造型上的構成也能有所理解。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在尋找構造連接實例時,容易將重點擺在構造連接技術的例子,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美感的觀察才是重點 ;但也有學生尋找美麗造型的物品,卻完全沒有連接構造物品的相反例子。

2. 報告構造美感案例時,有的組別容易將不同的美感構面混淆進來,例如色彩、質感…教師能藉此澄清學生的觀念。

3. 包裝物體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容易因造型本身產生的趣味,而身陷其中,當成雕塑作品製作,忘記要藉由材料連接方式來達成美感。另外,被包裝物的造型很容易影響學生的創作,例如雙球體被很多組別當成雪人,因此常用製作雪人衣服的形式創作作品。

4. 木條的材料很多人容易以方形結構完成,如果能在事前先引導,多想其他形式可能會更好。

5. 在自由選擇被包裝的物體時,有組別使用木條將盒裝衛生紙包起來,意外的有實用性。

 

課程規劃
  • 01
    發現篇1:教師提問引導,並介紹生活中的構造連接。

    分組討論,請學生先構想,如果要把兩樣東西接合在一起,可以有哪些方式?教師舉例生活中各種有連接結構的自然、人工物。

  • 02
    發現篇2:觀察生活中的構造、人工物件的接合方式生活、網路蒐集資料,分組探討,怎樣的連接排列方式最美。

    請學生分組觀察,生活中有連結構造的事物,並請他們上網蒐集資料後,上台分享,那些構造排列的方式比較美,是否具有某種秩序、規律。

  • 03
    發現篇3:分組上台報告

    小組上台報告分享。

  • 04
    探索篇1:學生操作不同材料的連接構造,包覆圓柱模型,怎樣會達到美麗與穩固的效果。

    分組活動,請小組以厚紙板為材料,利用雙腳鉚釘、繩子、鬆緊帶、鈕扣、卡榫……等連接素材,將紙片連接成一個可以包覆圓柱模型的外包裝。嘗試各種連接的可能性,請學生比較他們的不同,對於包裝造型上的影響。然後,請學生更換其他種材料,例如布、木頭,再嘗試各種素材的連接。比較材料的更換是否影響到造型、連接方式。

  • 05
    探索篇2:抽換模型形狀,學生實驗對造型與連接構造產生的改變。

    教師將原柱模型收換成其他造型(EX:人形、葫蘆型),並請學生思考,如果要顯露或隱藏模型內部構造,構造要怎麼改變?比較美?

  • 06
    延伸探討篇:請小組上台發表感想與合作成品。

    教師請各組構想手中的結構物,是否稍加改變,就可以成為某種有功能性的物品(EX:包包、衣服、包裝盒…),各組將結構、構造再加以修飾後,上台分享他們的作品。

陳煜尊
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