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初探

核心概念
  • 認識生活中的材質及其質感。
  • 發現質感之美。
  • 透過實地觀察,感受建築表面質感的美感與特質。
  • 能注意環境質感的合宜與多元。
美感知能
  • 何謂質感。
  • 建築表面質感的功能性。
  • 日常質感反映時代的價值觀。
  • 發揮材質特性產生好的質感。

課程概說

本次課程計畫以質感構面為學習的主軸。學生將收集生活中可以取得的各種材料,分析其質感元素,並做成質感記錄卡。將質感紀錄卡於美術教室展示,成為質感展示牆,讓各班同學分析比較不同材質使用不同技法所呈現的不同質感。於課程進行期間,同學可持續進行質感紀錄卡的練習,廣泛收集各種質感並進行分析。
  廣泛收集質感及分析討論後,將範圍聚焦到探討建築物的表面質感。首先邀請藝術家入校辦理講座,以藝術家的觀點帶領學生欣賞建築物表面質感之美。再帶學生實地走訪學校周邊,尋找建築物的表面質感,並且使用平板拍下自己感覺具有美感的材質,並記錄其位置。學生回校後可重新檢視自己拍攝的照片,接著進行質感探索影音報告及討論。

美感預期成果

1. 覺察生活中質感的多樣性並能分析其特性。
2. 觀察生活周遭的建築表面質感,探索台灣常運用之建築元素及表面材質。
3. 體察不同時代建築質感之美,發表自身美感經驗。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在設計課程時,實際走訪校園周邊的巷弄,每一條小小巷子都好像一間建築質感歷史博物館,例如六零年代常使用的小磁磚、傳統工匠自創花樣的鐵欄杆、或是新式的建築工法如清水模,在這當中可以看出不同時代興建的常民建築在建材選擇的脈絡,讓我更能深入感受建築質感的多元性與歷史意義。當學生實地與藝術家走訪她創作取材的巷弄與建築時,學生的驚嘆連連,驚訝的是這些每日要經過的巷弄竟藏有這多驚奇,嘆的是居住者對建築的改建、增建成為影響建築美感的因素,許多沒有美感沒有秩序的設計的確存在我們生活中。學生在散步、拍照的過程中,也對許多建材感到好奇,也會主動試著去尋找答案。大部分的學生對於實際走訪學校周邊都感到有興趣、有收獲,然而因一堂課的時間能走訪的巷弄不多,學生都覺得很可惜,若能調課進行兩節課的觀察,學生將能更仔細去體會建築質感之美。

課程規劃
  • 01
    質感概述

    1.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關於美感的討論; 2. 認識質感的特性; 3. 請學生回家收集兩種實物,下週將在課堂上進行質感的分析。

  • 02
    進行質感的分析

    1. 學生將帶來的實物進分析,做成質感記錄卡; 2. 展示質感記錄卡,分享自己收集的質感,再將質感紀錄卡依材質分類,討論相同材料如何使用不同技法呈現出不同質感; 3. 將質感記錄卡展示於美術教室牆面,與同學分享自己收集的質感; 4. 各組針對教室表面進行質感分析,也將分析的結果製成質感卡。

  • 03
    以藝術家的觀點帶領學生欣賞建築物表面質感之美

    藝術家分享其尋找、蒐集建築物表面質感的過程及美感經驗。討論藝術家林玉婷如何及為何運用蛋糕製作的技法再現60-70年代常民建築建築質感。

  • 04
    校園週邊的建築物表面質感

    1. 同學攜帶平板至學校週邊找尋建築質感,實際走訪巷弄間,介紹不同建築材質或形式; 2. 同學分組針對細部及全景拍照或錄影,並紀錄質感的地點。

  • 05
    製作質感影音報告

    1. 製作2分鐘以內的質感影音報告,分析自己取材的原音介紹地點、材質、分析質感特性; 2. 報告中需呈現客觀理性的判斷,接著再陳述自己對建築質感的功能性、合宜性及美感的分析。

  • 06
    質感探索影音報告及討論

    1. 播放各組之影音報告,讓同學提問及討論; 2. 教師歸納關於質感之重要概念。

郭育君
臺南市立崇明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臺南市立崇明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