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醞釀家鄉好滋味

核心概念
  • 靜態與動態的構成
  • 了解構成在生活上的應用
  • 合宜的版面編輯
美感知能
  • 構成的抽象思考與表現
  • 認識分割與組合
  • 版面的構成

課程概說

(一)發現構成之美
當兩個物件以上放置在一個空間形成關係,即是「構成」;將對的東西擺在合宜的位置,即形成「美感」;將物與我的關係產生連結,即是「生活美感」。藉由自然美與人工美了解構成在生活中的廣大影響,引導學生了解何為「焦點」,探索主從關係,進而關心物我關係。

(二)探索構成之美
透過幾何圖形的編排,探索物我關係的強度與連結,尋找在地特色美食,思索地圖的元素與構成,重組美食地圖;利用格線分割體驗餐盒構成之美。

(三)應用構成之美
了解食譜版面的元素、組成與編排,在學生實作過程中,透過觀察、了解與發現,思索創新的方向,結合圖文構成手創在地美味食譜。讓美感應用在生活中,提昇感官知覺,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無所不在,讓生活有感,到感知美感,進而達到美感生活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對生活有感並產生連結,能發現周遭事物的美感因子。學生透過體驗課程,分享自己的想法與觀念,發現構成影響生活面的廣大,認識故鄉特色美食,結合圖文編輯,提升美感素養與在地認同感。

教師課後省思

美感實驗課程有別於視覺藝術課程,首重如何「發現」生活中的美感經驗,因此如何讓生活有感,成為設計課程的主要核心問題。教學過程中,運用大量的圖片與情境布置,塑造學習氛圍,結合實作課程,讓學生除了認識構成之外,能動手做做看,體驗創作的樂趣!增加討論、分享時間,藉由小組互動增加團隊默契。

雖然設計課程時已經考慮過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問題,但實際上課過程中需要因應不同班級的狀況進行調整,由於是第一次參與實驗課程,有點高估學生的程度,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例如:製作餐盒構成時,學生在測量部分由於缺乏經驗,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在指導部分。但是學生樂於討論如何讓小組設計成套的餐具概念,能尊重不同的意見並整合夥伴的想法。

最後,在學生的回饋中發現本次結合生活經驗與體驗,以「食」為主要概念的課程大受好評!雖然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會受到啟發與感動,但是每週一節 45 分鐘的課程有時因學校活動或國定假期中斷,會影響學習品質,未來設計課程時會考慮時間的因素外,以「生活共感」為主要方向。本次回饋中大部分學生對「質感」較有興趣,因此,下學期的課程設計會以學生為中心,以質感構面作為主要計畫方向。

課程規劃
  • 01
    認識構成之美(美感電子書 ppt)

    認識對稱的古典美學 在假想的中心軸線上下、左右或中心發散,加入相同的元素稱為對稱,可分為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和輻射對稱。例:建築、昆蟲……等。認識動態(現代)構成 在物體的質與量、色彩及質感等非對稱的組合下,經營位置達到平衡的效果,稱為「非對稱」平衡,例:光與影、街道……等。覺察生活中構成的印象與感覺。

  • 02
    焦點任務 (每組發雜誌,請學生選出一頁最喜歡的圖片,說明吸引目光的焦點所在,並分析主從關係。)

    發散關係的構成:每位學生發雙色色紙,將色紙自由分割成四份矩形,將矩形邊靠邊,重組擺放在底板上。(勿重疊)聚斂關係:每位學生再發雙色色紙,將色紙分割成四個矩形,拼成較原來色紙更小的新圖形。 (可重疊,限小單位放在大單位上,不可交錯) 探討喜歡發散與聚斂構成的原因。

  • 03
    美食地圖(每位學生發一張集集地圖,請學生將地圖分割為四等分,標註最推薦的四道在地美食)

    請學生分享推薦的美食特色、外觀、口感、地點及為何推薦原因 (與自己產生連結的關係) 。請學生重組四道美食,加入與食物有關係的人、事、物,繪製一張美食故事地圖。

  • 04
    美味餐盒 (每位學生發一個紙盒,請學生自行設計格線,並加入不同穀物設計符合美感與健康的餐盒)

    請學生分享自己的餐盒特色、外觀 (穀物代表的實際食物)、比例、數量、格線分割原因(與自己產生連結的關係) 。根據分享內容,適度調整為合宜的餐盒設計。

  • 05
    食譜的構成

    每位學生將自己選出的最佳構成排版,用描圖紙畫出版面構成。利用透明片和橡皮筋設計出自己滿意的在地美食食譜構成。

  • 06
    各組分享成果與心得

    學生分享自己的食譜構成,介紹設計理念及心得感想。思考構成在生活的影響。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