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教師透過教學引導學生打開眼睛,觀察並思考在學校指示牌色彩適當性,哪些有美?哪些不美?是顯眼衝突造成美?還是協調低彩成就美?從學校校園內的指示招牌開始觀察,以三到四人為組別,進行小組觀察、歸納、討論、改造其色彩。小組上台說明改造指示牌的美感理由;輔以IPEVO實物攝影機講解呈現改造色彩之合宜性。
從這次的校園指示牌色彩美感案例體驗中,希望學生了解美感工具-色彩相關知識,並以運用色彩為元素;讓學生在思考與改造的過程中,慢慢建立對色彩美感洞察力與思考力。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這次的美感活動(色彩篇),能讓學生打開色彩的盒子,好好體察生活中合宜的用色,從和諧的色調中感受寧靜內斂的氣氛;從對比衝突的色調中感受耀眼熱鬧的氣氛,並動腦和動手去重新詮釋校園指示牌的色彩部分。讓適合的色彩進駐在適合的處室指示牌內。經由這樣的課程,思考過程和小組討論是找到適合色彩的最好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色彩構面的觀察擴展到生活面,從Google的學校周遭的街景可以察覺到許多商家的招牌色彩未與環境色協調;造成市容的雜亂。藉由google的街景服務,提供教學者的教學利器,也可讓學生深切認識環境色和招牌色調和是創造市容美感的第一步!這是以往上美術課時,講色彩學單元只把色彩當創作的工具之一,至於如何將色彩的美感落實在生活面,比較沒有機會提供應用面,只落實在小眾的衣服色彩穿搭,招牌色彩影響街道的美感;也算是生活美學的一種!實在該好好探討!
我認為長久以來國內的美術課一直以技能導向為主,技術若缺乏情感素養當基礎,那只淪為工具,實在談不上美!十二年國教讓美「復活」了!視覺藝術每學期增加六堂課為美感課程,教育部希望增加全民的軟實力,提升素養,讓素養導向的課程融入每個領域。我個人蠻支持,說真的美術課容易上,美感課真的有難度,因為技術摸得到也看的到;作品也好表現,但美感較需要學生用心去體會和覺察,透過課程思考,再把所學的應用在生活中。
實施這次課程讓我反思的是學生動手改造校園指示牌時,不僅對色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學會要割捨對色彩的個人獨愛色,討論並找出適合的顏色,並統一色彩,決選出兩種顏色。成品出現,看見學生眼中滿是感動;分享成就感。這六堂課是學生和我一同實踐的美感課程。
-
01美感教學篇(介紹美感工具色彩)用案例說明
觀看美感電子書(色彩篇)、老師提問分組討論回答、觀看網際網路Google Map的招牌街景並討論招牌色彩部分。
-
02色彩知識觀察篇(分小組歸納社會課本的區域和民族色)
分組帶社會課本比較亞洲和美洲、阿拉伯民族的區域民族色彩,並歸納民族喜好色。
-
03美感思考篇(小組探索校園指示牌色彩、環境色彩共生討論)
從街景招牌思考色彩對周遭的環境的意義,解決學校指示牌適合的用色因素,討論後以業務型態造成的心理感受用色或以環境色彩用色並寫下並記錄。
-
04美感改造上篇(手繪實作、改造後呈現)
思考指示牌的圖案顏色,手繪於木板上並計畫顏色。
-
05美感改造下篇(承上篇,整理簡報)
圖案以壓克力顏料上色,處室字體以卡點西德刻字貼上。
-
06美感發表篇(各組輪流上台分享)
帶著改造後的指示牌上台解說,請同學們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