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以拼板畫方式操作並體驗各種構成組織原則,從這當中互相觀摩分享。
透過神秘箱的觸感實驗,讓學生說出該物的質感意象,並以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紙張」為題,作為質感改變的對象。
探討不同質感的食器各自的優缺點與適用性,進而探索食物與食器間的關係、食器的製造成型過程。
依照具有美感的構成方式,讓學生透過挑選與排列,呈現具美感的擺設陳列,也從中體驗美感的品味。
「幸福野餐趣」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食物與空間」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學生們利用攝影紀錄,從食器、食材的搭配開始,探索美的生活布置。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它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它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在本課程中,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了解⽣生活中的器物或建築,其美感可能正來⾃自於結構,雖然結構理論上是⼀種理性且攸關功能的設計,但如同⾼第的建築之所以動人,正是結構美學,本課程將使⽤用幾種紙張來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
發現校園色彩調合及衝突配色,學生表達出色彩搭配及對個人的感受、運用討論分析色彩調合或衝突配色。
透過體驗活動讓學生真實探索生活中的不同物件帶給人的不同質感感受。讓學生了解質感的合宜性與適切性。
覺察生活中的色彩、能思考並運用色彩表達抽象概念 ,且能對色彩產生多元美感經驗。
學生體驗從軟材質到硬材質的創作改變,透過破壞到建立的過程中思考,創造的多樣性。
學生將能透過此次教學描述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及了解材料與技術所產生的質感效果。
找出不同的在地文化,進行故事箱的施作:教師先行以太平馬藍為主的植物染與枇杷文化季進行介紹
藉由發現生活中合宜比例的物品,重新創作分例物件中的比例配置。
讓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結構,了解結構的基本原則,能懂得欣賞與創造力與美的造型。
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實踐美,讓美感更有感。
累積關心環境美感的實務經驗,透過課程提升對文字的敏銳度。
美感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學生從食、衣、住等方面,透過小組合作觀察、紀錄並探索如何提升生活品質。
光源(燈泡)與基座的質感與色彩,以裸設計的概念帶領學生去接觸建築的基本元素-水泥,發現裸元素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