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發現生活中的美感角落-構成的奧秘

核心概念
  • 構成的美感
  • 構成的形式
  • 生活中構成的例子及運用
美感知能
  • 構成的概念
  • 構成的形式
  • 構成的美感運用

課程概說

(一)本課程設計從學生生活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環境周遭「家-社區-學校」發現美,從「發現生活中的美感角落-構成的奧秘」課程中,讓學生觀察、檢視並比較美感差異,進而學習運用構成原理,透過小組討論,啟發對美的感受及深化思考。

(二)以美的形式原理為美感養成基礎,透過「發揮構成的創意-創造你我的美感校園」課程,讓學生以實物體驗,學習與應證美感構成要素,加入個人的巧思與創意,進行校園環境大改造,體驗美感也能實際運用於生活中,發揮真正的美感教育精神。

(三)「我的構成美感體驗與分享」課程,讓學生分享自我的學習歷程以及團隊合作的經驗,已開啟下一階段的探索課程。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從課程中學習美感如何發現,如何體驗及實踐,了解生活中包含多項美感元素在內,而空間中各物件的組合構成,會影響整體的空間構成美感,因此希望學生透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構成的概念及方式,從生活觀察中啟發對美的思考與應用。

教師課後省思

學校行政端的支持與支援一直是一股推動美感的隱形力量,本校美術科目作為美感推動角色演出,深怕推動的劇情被人誤解為美感等於設計科目的產物,實則為美術科目的一份子,所幸在行政端的理解下,能夠清楚了解美感課程能強化美術知能應用在生活實踐上,推廣美感式生活,進而不遺餘力的支持與支援,感謝行政端每位同仁為美感課程之協助。

六堂課要讓學生認知美感、理解美感、內化美感是十分緊湊的,每節課師生皆被課程計畫追著跑,課堂中,試著讓每位學生觀察與思考生活周遭的環境,不再是課本知識內容的填鴨,帶領著學生驅動自身美感感受力,傾聽學生對美的事物之觀察,進而引導美的原理原則,這樣的歷程是授課教師在教學上的挑戰。

課程規劃
  • 01
    發現構成之美

    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與紀錄生活環境中具有美感元素的空間,並將捕捉到的樣貌帶到課堂中與同學分享討論,教師以此為例子作構成概念學習的導入。

  • 02
    學習構成之美

    以學生學習過的美的形式原理為基礎,進一步帶領學生探究構成美感要素及方式,包括:對稱構成美感、平衡構成美感、主從關係構成美感及格線的分割構成美感等。

  • 03
    思考構成之美

    承上一節,請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不同案例(教師事先準備各種具有構成美感元素之例子)之構成形式。

  • 04
    體驗構成之美

    帶領學生進行校園探險活動,學生分組找尋校園中展現美感構成要素的地方,以手繪或攝影作紀錄(攝影在本課程中僅作為紀錄的工具,並非本課程學習之重點),並於學習紀錄單上分析其所具有的美感元素及構成方式。

  • 05
    應用構成之美

    以點線面為基礎組合創作出風車基本結構,接著融入美感元素及構成原理,同時思考作品如何與學校的空間環境作搭配,創作出符合空間構成美學的作品。

  • 06
    分享構成之美

    學習歷程經驗分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