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長廊調色盤課程希望利用帶領學生進行色彩實驗,進而體驗改善美術教室外長廊空間色彩氛圍之效果。美術教室外面走廊約有三間教室之長度,走廊兩邊只有白磁磚牆及磨石子地,柱子的高處有一小排橙色磁磚,整個長廊下方屬於灰黑白無彩色空間。
美感預期成果
1. 透過ppt講解思考色彩對環境的美與不美之視覺感受。
2. 透過拍攝,能觀察校園中的環境色彩。
3. 透過調色的練習能辨別色彩明度的差別。
4. 在不同明度環境色彩搭配的過程當中,練習找到合宜的色彩。
5. 培養孩子對空間環境色彩的感知能力,懂得在空間當中創造合宜的色彩視覺空間。
6. 期望孩子發現探索環境色彩問題,進而用色彩設計解決空間的色彩美感不足現況,培養對環境色彩的思考能力,提升能分辨環境當中合宜色彩的人文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依據美感課程中「色彩」構面,設計以「長廊調色盤」為主題,依課程計畫實施結束後,歸納出「課堂教學觀察」及「教學問題與對策」兩部分來說明:
(一)課堂教學觀察:
1. 在校園環境色彩觀察,小組利用筆記寫下對校園建築環境色彩的配色感覺,打開孩子對環境色彩觀察的視野。
2. 對於校園建築整體色彩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尋找更多適合環境的色彩。
3. 學生走訪學校環境,觀察周圍環境美和不美的色彩搭配,學生能觀察並充分的發現校園色彩,更引發孩子的學習力。
4. 校園觀察後再進行長廊的色彩實驗課程,更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
5. 在進行長廊調色盤色彩實驗時,孩子頗有成就感,顯得開心,在調色的過程當中發現原來色彩有非常多的色階。
6. 在調色的過程中發現,加了不同比例的白色和黑色,可以產生色彩的明度變化,在搭配時也能從中觀察色彩的微妙變化。
7. 多數學生回饋給老師的心得,都相當肯定美感課程中帶給他們對色彩的認識,能感受到色彩細微的明度變化,以及選擇色彩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環境色彩搭配的應用。
(二)未來教學規劃與建議
1. 除了觀察環境色彩,未來亦可延伸課程,例如以觀察建築物質感課程,比較建築質感的差異。
2. 觀察環境色彩調色課程,若為一週單節時,務必掌握學生進行時間,避免影響到下一節課。
3. 實作部分,在三個色彩中調入不同比例的黑和白→調出色階→繪製→必須在一節課內完成,時間太過於緊迫,畫格子部份讓學生可以帶回,課後回家預先畫好,便於下週課程進行時間可以較為從容。
4. 塗色時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造成下節上課急迫感,建議可以請小組長預先將色彩調到合適的色彩明度和使用量,如此才能掌握好時間。
5. 此次美感活動於三年級下學期進行,時間過程緊湊,學生和教學者有時間壓力,常遇到臨時無法上課或班級考試,此部分建議實施課程年級選擇以三年級上學期或一、二年級較佳。
6. 此課程中也可實施於窗戶部分,以窗花色彩明度變化進行環境色彩美感實驗。
7. 學生進行顏料調色時,容易忽略調色明度的掌握,因此老師必須適時提示可以加入白色或黑色的顏料量或稀釋顏料加水的量,改變顏色明度系的色域。
-
01前導活動
1.利用PPT講解環境中色彩的美感、合宜色彩和不合宜色彩對環境視覺感受如何? 2.分組討論,並在過程中分享發表環境色彩感受
-
02分組活動
1.同學手機下載Adobe CaptureAPP認識環境色彩 2.在教室外用手機拍草地、紅土跑道及長廊白柱上小部分橙色磁磚等三種環境色彩,拍照完之後回到教室討論拍這三種環境色的意義及目的,預告下週進行色彩實驗之方法。
-
03環境色彩調色實驗
將三個要實驗的環境色分別在畫圖紙上調出三種不同比例的黑色和白色,觀察三個環境色彩調色後的色彩明度變化,待乾下週裁切。
-
04環境色彩搭配實驗
1.將調出來的顏色做裁切,分組實驗配對,找出並討論搭配合宜的色彩,實驗單一顏色不同明度搭配,兩種不同的明度的環境色彩搭配,三種不同的明度的環境色彩搭配。 2.分組將選出來合宜的顏色組合於另一張白色海報紙上,組別黏好後,將海報集中於大桌子進行全班討論。
-
05環境色彩搭配實驗後置於環境感受
1.將合宜的色彩搭配黏貼於較硬的卡紙上面後,將方塊卡紙在黏貼於長廊的白磁磚上,探索環境色彩問題,用色彩設計解決長廊空間的色彩美感不足現況。 2.每一班黏貼一區,感受不同視覺效果。
-
06各班參觀長廊色彩實驗,分享感受
1.全班集合於長廊中,參觀長廊其他班級之色彩實驗,分享感受。 2.做中學,老師與全班在長廊中討論環境中如何使用合宜色彩之分享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