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讓學生學習設計屬於地方文化的美感小書「美感行動誌」,傳遞地方文化的美感。
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希望能給予學生多元面向之思考能力,提高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培養學生能將生活議題與美感藝術創作結合,賦予回收玻璃瓶新的生命,開創「再生」、「新生」的生活美感藝文特色。
本課程讓孩子從兩個層面設計思考,一、從美感層面發現質感、色彩的意象,二、從探索自己的民族文化開始想像護身符袋子裡的祝福物,甚至思考它的型制與外觀樣貌及內容物,三、應用不同材質及色彩搭配製作出自己心中期盼的護身福,讓孩子依自己的宗教去祝福別人,給予平安符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色彩光譜知識學習結合摺紙課程,使學生透過紙雕技能形成視覺藝術。
學生透過顯微鏡放大的圖像,將觀察細胞的圖案運用於神經學繪畫的創作。
本次課程著重在色彩和構成的學習,希望引發學生對生活色彩的注意和觀察,並將環境的視覺造型化繁為簡,把在地風景轉譯成一張明信片;說到湖口的代表色可能想到農田的綠色,工業區的灰以及老街的磚瓦紅之外,但藉由實地踏查攝影,啟發色彩的美感能力,引導學生覺察感受,認識色彩的屬性,並通過全班的蒐集更進一步發現家鄉色彩;實作部分將景色做簡化和抽象的「構成」組合,應用「色彩」比例配色,以電腦繪圖創作出風景明信片,而後將感受化為文字成詩,在「城市形色.詩」的呈現中逐步建立美感素養。
本單元以色彩為課程主軸,目標在「色彩的表達--以顏色的細節化變異和組合發現色彩的表情關聯」,找到適合而不只是最喜愛的搭配,發現色彩的各種可能與變化,實踐「屬於我的色彩配置」。透過練習,養成日常生活關注色彩的習慣,建立色彩美感自信心與討論能力,達到色彩素養的第一步。
以今昔大稻埕的比較開始,藉由影片與照片讓學生對於大稻埕的變化產生興趣,以焦點討論方式請同學觀察、比較、分析、表達所看見的大稻埕,以郭雪湖所畫的南街殷賑的畫作出發。
課程「校園Meet Colors! 」是以校園為色彩觀察之場域,以發掘與探索校園色彩的參與式活動與創作。
大稻埕的經濟發展,從一開始的茶產業,繼之而起的是南北貨.布市商業活動,目前文創產業也逐漸蓬勃發展。
本課程色彩分析的內容,以台灣的景觀為主,首先以學學文創的App分析色彩,並引導學生以水彩調出類似的顏色後,再以介壽團隊自製的色彩比例盒,進行色彩比例差異的體驗。
以色彩為課程主軸,從北投在地豐富的自然景觀,體會大自然之美,並反思生活場域的配色問題,進而理解色彩在人為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開啟學習色彩的動機。
透過商業攝影的方式,增進校內學生彼此交流與增進自我對本科的認同。
課程以「觀察」、「欣賞」、「理解」、「歸納」、「操作」五個關鍵詞彙作為知識架構,每堂課中以一個詞彙作為主要的學習重點。
藉由分割構成練習,了解主從關係可以在視覺上形成焦點,分組設計零食盒。
本次美感課程以「色彩」構面為主,\r\n輔 以「 比例 」構面, 作 為第一學期色彩學的延伸, 使學生不僅能練習調色,亦對 CMY 所產生的第一次混色有更清楚的認識
本課程主要以「構成」與「色彩」構面為主題,以球鞋為例,感受球鞋鞋面與色彩的關係,鞋面範圍包括商標、顏色與造型,讓學生藉由觀察、體驗、分析與實作,感受色彩所蘊含的變化與美感。
將透過觀察、踏查、探索、實驗、分析、五感覺知等方式,配合在地化、客家節慶,實地校園色彩的採集,美感色彩湯圓實作-以糯米粉與紅麴粉、南瓜粉、蝶豆花粉、竹炭粉等操作生活中的調色練習,可調配出30種以上的漸層與各色色相湯圓,並調出十種以上明度彩度的湯圓,玩色相、明度、彩度的遊戲與實驗
這個年紀的學生對於色彩已有自身的主觀偏好,在挑選或購買物品時往往會顯現,從自己平常喜歡使用的物品出發,尋找自己的色彩密碼進行顏色分析,賦予顏色意義,讓色彩與學生自身個性做連結,更讓學生知道自己潛在的個人特質,原來色彩不單只有喜好還多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