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台灣花磚主要出現於1915-30年代,如今只能在老房子上看到它們美麗的倩影,無論是單片花磚,或者是一整個牆面的排列組合,都能呈現出不同的美感。本次課程以花磚為主題,從基本的塊面分割練習開始,到單位形、二方/四方連續的實作,最終創作姓名花磚掛畫,希望透過由淺入深的實作內容,讓學生熟悉「構成」美感的操作。除了「構成」構面,本次課程也融入「色彩」美感的營造,讓學生觀察台灣花磚與美感電子書中的色彩搭配,以之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並運用在花磚的創作中。
美感預期成果
1. 熟悉台灣花磚之美。
2. 了解如何使用重覆圖樣組合出具有美感的形式。
3. 了解如何運用明度、彩度變化進行適當的色彩搭配。
4. 製作具有構成美感的花磚杯墊、桌墊與畫布掛畫。
教師課後省思
1. 小紙花磚的是打散成一整袋,讓小組合作進行整理與排列拼接,這個活動對學生而言,並不是非常大的挑戰,卻是非常需要耐心與團隊合作,當小組合作較為順利時,個別產出的作品也會格外出色與吸引人。
2. 對學生而言,印花章的圖樣排列練習,印章製作難度不高,但要將圖案排得漂亮卻是很有挑戰性的,這個過程對於學生鍛鍊「構成美感」的操作與感知十分有效,但未延伸到下一階段的作品產出,連貫性不足是教師在未來課程會進行修正的部分。
3. 花磚圖案設計實驗雖然在進行的過程中,學生對於構成概念的轉化與實踐遭遇了較多的困難,然而多數學生完成的圖案設計都相當出色,就算平時不是非常擅長手繪的同學,運用對稱、律動、主從等美的原則,同樣可以設計出具構成美感的圖案。這個部分是教師未來會持續實施與機動調整的部分。
4. 光彩花磚設計的活動,因為整體課程實施時間拉得比較長,且實施年級後來有調整到八、九年級都實施,後續作品收尾的部分並沒有非常完整,關於時間的掌握是教師本身需要改進調整的部分。
5. 花磚圖案實驗到光彩花磚的延續性沒有做得很好,在實驗階段,因為把圖案設計簡化到只用線條、灰階色塊,使用對稱方式構成花磚圖案,學生大多可以摒除具象化的圖案設計,專注在色塊大小的分配是否能有美感,因此產出的作品大多十分出色。到了光彩花磚的階段,開放學生可以自由選用自己想要的圖案,因為處理的圖像資訊複雜度大了許多,在構成技巧上尚未純熟的情況下,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具象圖案的描繪上,反而在構成方面的表現下降了許多。
-
01認識花磚
1. 認識花磚:台灣花磚、西方Majolica(15分鐘)。 2. 花磚設計原理介紹:單位形、二方/四方連續(15分鐘)。 3. 花磚拼拼樂:準備市售塑膠花磚6組,隨意發放每人一塊,大家要舉起花磚並且找到同系列花色的組員,並且完成二方連續排列2種,四方連續排列2種,貼在黑板上供同學欣賞(15分鐘)。
-
02切開>拼回去(一)花磚杯墊
1. 每人取色紙四張(二色各二張)。 2. 在色紙背面描繪切割線。 3. 四張色紙疊在一起沿線裁切。 4. 將各色紙拼回原樣,將色彩交錯擺放,形成花磚圖樣。 5. 分別將完成的四張花磚圖樣黏貼在卡紙上,並在表面黏貼護貝膜。 6. 完成四個花磚杯墊。
-
03九宮格色紙製作(調色練習,供下一堂課使用)
1. 每人取台灣花磚圖面或美感電子書圖卡一張,九宮格底紙一張,每格9x9公分。 2. 從圖卡中挑選三個顏色,使用壓克力顏料調出一模一樣的顏色,並塗在九宮格的中間三格。 3. 以中間三格色彩為基礎,調適量白色塗在上面三格,並調適量黑色或對比色塗在下面三格,完成九宮格色紙製作。
-
04切開>拼回去(二)花磚桌墊
1. 將九宮格色紙裁切成3x3公分的正方形,每人可得9色81塊小拼圖。 2. 取1塊小拼圖,剪一刀作為單位形,再取三塊小拼圖都剪同一刀,排出四方連續的組合。 3. 確認組合方式後,將剩下的小拼圖都剪成同樣形狀,開始進行桌墊花樣組合。 4. 排列時須符合美的原則:反覆、漸層、對稱、對比、律動、統一等。 5. 將組合好的桌墊拼圖黏貼在卡紙上。 6. 在拼貼完成的桌墊表面黏貼護貝膜。
-
05姓名花磚掛畫製作(一)
1. 材料:30x30公分畫布、壓克力顏料、平頭尼龍筆。 2. 在描圖紙上畫10x10方框,選用姓名的其中一個字,將線條畫進框中,調整線條位置與造型。 3. 在描圖紙上畫另一方框,照描分割線,思考四方連續排列方式。 4. 將各單位形依照規劃複寫到畫布上,完成花磚掛畫的構圖。
-
06姓名花磚掛畫製作(二)
1. 確認單位形的排列組合是否美觀。 2. 取一張台灣花磚或美感電子書圖卡,參考其中的配色,完成九宮格配色盤(畫在9x9公分卡紙上)。 3. 將配色安排標示在畫布上。 4. 依各色塊造型的描繪難易度,在色塊邊緣貼紙膠帶,以確保色塊描繪的完整性與平整度。 5. 完成作品並陳列在教室周圍,同儕欣賞作品,並以便條紙給予回饋。 * 依照學生創作進度,本階段實作時間會延長1-2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