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環保再生與應用之概念,能具備賦予各類資源新生之藝文創作能力。
美感是無所不在的,環保議題僅是一個小點,期待學生能將學習內容加以擴大,與生活中各類物品結合運用創造生活之美。
能透過單一材質,發展多面向、多功能之美感創意表現。
教師課後省思
本期美感教育實驗計畫,設定為8週16堂,教授內容包括構成、色彩、質感及STEAM概念等單元,期待透過跨領域之STEAM概念為主軸,來結合生活知識與美感,在課程設計確有其難度,因涵蓋單元較多,執行上也略顯急促。但總體實施後,學生對於沒經歷過之作品設計與製作,卻能從原先構成單元時之興趣缺缺,漸漸顯顯出積極濃厚的學習態度。雖本校學生入學程度不高,學習意願低落,但透過結合玻璃環保媒材之STEAM課程,仍能看到學生眼中的小光芒,及學習過程中的快樂氛圍,讓教師對未來相關課程之設計更具信心。
-
01第一堂
1.\t第一節課:教師透過「課前美感概念學習單」,了解學生對於美感六大構面之認知,並介紹生活周遭美感之相關素材,引導、啟發學生對美感探究之興趣。最後教師介紹美感六大構面思維。 2.\t第二節課:教師帶領學生在校園中觀察建築、地景、景觀等,進行校園構成美感之發現與探索,了解生活中符合均衡、秩序變化的構成元素與美感。同時,學生將觀察與探索所得之成果書寫於學習單上,於下週課程中進行小組討論與分享。
-
02第二堂
1.\t教師介紹構成之美感概念及日常生活中符合均衡、具秩序變化的構成對象物。 2.\t教師透過生活周遭美感之相關素材,引發學生觀察、思考之興趣。結合小組討論,請學生討論、分享自己上週在校園日中有關構成的觀察、探索與接觸之經驗。 3.\t教師以教學簡報、圖像說明有關玻璃與日常生活之關聯及提問,並且探討生活經驗(如生活周遭牆面、踩在腳下的美感印象)與構成及玻璃品結合應用之相關思考。
-
03第三堂
同學以生活中所見之構成設計元素為概念(由生活經驗或生活周遭印象中提取元素),運用單位形變化,進行玻璃瓶構成之草圖實作,將課程與生活觀察所得進行運用結合。
-
04第四堂
1.\t教師以簡報介紹生活中的色彩意向,透過觀看、察覺之過程,引發學生對生活中色彩之觸覺;其次,教師說明色彩的意象,從單一色彩、雙色至多色所呈現的顏色組合所產生的變化。 2.\t學生依據構成設計草圖,進行構成設計之色彩設計。
-
05第五堂
1.\t學生依據色彩搭配思考,進行卡點西德裁剪。 2.\t學生運用肥皂水進行卡典西德膠膜黏貼。
-
06第六堂
1.\t教師以簡報介紹生活中的燈具及不同材質作品,透過觀看、察覺之過程,引發學生對玻璃燈具之觸覺;其次,教師說明玻璃及木頭兩不同質感組合所產生的變化。 2.\t學生依據之前完成之玻璃瓶,選取不同肌理、形狀之木頭進行桌燈、立燈或吊燈之組合設計。
-
07第七堂
1.\t教師介紹各類機具及操作說明。 2.\t學生依據選取之木頭,進行造型設計及表面質感處理、加工。 3.\t學生進行木頭上方進行玻璃瓶放置處之設計及加工。 4.\t學生進行燈座位置之鑽孔加工。
-
08第八堂
1.\t教師介紹木頭面漆施作方式及技法。 2.\t學生進行木頭面漆塗刷實作。 3.\t教師介紹桌燈電線接線原理及裝置方式。 4.\t學生進行燈具裝置接線實作。 5.\t完成玻璃瓶燈具作品,進行全班點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