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玻』光幻彩---玻璃瓶變身之美

核心概念
  • 學生能使用「點」、「線」、「面」等單位形形成構成的美感
  • 能對綠色環保美學概念有所感悟。
  • 能認識不同玻璃瓶之形體之美,選用不同形體、紋理之木頭進行構造組合。
美感知能
  • 熟練運用各類模板、刀、剪進行卡典西德膠膜之剪裁及運用肥皂水進行黏貼施作之技法。
  • 運用木工手工具(砂紙、雕刻刀等)、小型電動工具(砂磨機、修邊機)及鑽床進行廢棄木頭底座之加工。
  • 了解桌燈之接線原理,並運用各類鉗具進行燈座線路之安裝及固定。

課程概說

本課程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首先,讓學生於學習單上,運用有機、幾何元素等單位形進行玻璃瓶構成草圖之繪製;其次,運用色彩概念,以卡典西德膠膜於玻璃瓶上進行創作;最後,將完成之玻璃瓶與廢棄木頭結合,成為藝術桌燈。

美感預期成果

  1. 希望學生能將所學運用於生活,並擴及周遭所及之各類媒材。
  2. 透過環保再生與應用之概念,能具備賦予各類資源新生之藝文創作能力。
  3. 美感是無所不在的,環保議題僅是一個小點,期待學生能將學習內容加以擴大,與生活中各類物品結合運用創造生活之美。
  4. 能透過單一材質,發展多面向、多功能之美感創意表現。

教師課後省思

1.玻璃瓶切割,為嘗試跨科域整合運用,因此最初以棉線佐以酒精、去漬油繞圈燃燒,透過熱脹冷縮之方式裁切,雖能有其科學教育意涵,但是失敗率卻很高,相對影響教學進度,並造成學生挫折感,因此最後運用現有之石材切割機具替代,省時又美觀,也是課程設計過程之成長。

2.課程前原本認為學生過往經驗應對線路原理有一定認知,對燈具、線材及插座安裝,應具基本能力,僅需概要講解即可,但是實作過程,仍有幾位同學通電後出現短路、火花之情況,讓我意識到,生活中簡單的電學原理,其實學生是需再加強學習的。未來在教學設計上,需事先對學生之先備知識進行瞭解,才能在媒材上做相應選擇與設計,實際執行時才更安全。

課程規劃
  • 01
    校園生活美感之發現與探索

    介紹生活周遭美感之相關素材,引導、啟發學生對美感探究之興趣。

  • 02
    瞭解構成之基本概念及構成的美感

    透過生活周遭美感之相關素材,引發學生觀察、思考之興趣,以教學簡報、圖像說明有關玻璃與日常生活之關聯及提問,並且探討生活經驗(如生活周遭牆面、踩在腳下的美感印象)與構成及玻璃品結合應用之相關思考。

  • 03
    學生能運用構成之概念進行分析與實作

    同學以生活中所見之構成設計元素為概念(由生活經驗或生活周遭印象中提取元素),運用單位形變化,進行玻璃瓶構成之草圖實作,將課程與生活觀察所得進行運用結合。

  • 04
    瞭解色彩之基本概念及色彩計畫

    介紹生活中的色彩意向,透過觀看、察覺之過程,引發學生對生活中色彩之觸覺,從單一色彩、雙色至多色所呈現的顏色組合所產生的變化。

  • 05
    學生能運用色彩之概念進行實作

    依據色彩搭配思考,進行卡點西德裁剪

  • 06
    學生能瞭解生活中不同質感素材之美感與應用

    介紹生活中的桌燈及不同材質作品,透過觀看、察覺之過程,引發學生對玻璃桌燈之觸覺依據之前完成之玻璃瓶,選取不同肌理、形狀之木頭進行桌燈組合設計。

  • 07
    學生能運用STEAM之概念進行桌燈實作(一)

    依據選取之木頭,進行造型設計及表面質感處理、加工等實體操作。

  • 08
    學生能運用STEAM之概念進行桌燈實作(二)

    進行木頭面漆塗刷實作與桌燈裝置接線實作,最後進行點燈活動。

王獻樟
國立玉里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國立玉里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