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Q燈的應用組件構造組裝,學會對稱、比例、重複、對比等原則。
理解構造的意義與重要性,思考ㄇ型構造原理與多元的應用方法,製作完成ㄇ型構造生活物件模型。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本課程希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受到戶外環境的啟發,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轉化為紙質燈的設計和圖案。這種結合形式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思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資源的珍貴性,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課程為藝術設計代言行的神獸塑造象設計活動,從學生孰悉的寶可夢神獸作為引起動機,初步讓每個人有基本的造型體驗;再逐步進入探索不同的設計元素與東西方古文明、與藝術家創作的相關呼應
本課程設計以「斷面圖」為媒介,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構成」、「構造」、「色彩」美感。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教師引導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條件,透過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自身對美感生活經驗感受,以及加深美感對生活態度及品味的提升。
著重發現結構之美,給予有限的材料進行實作,讓學生專注於使用可掌握也易處理的媒材進行設計,塑造挑戰的氛圍和學習樂趣。
本課程活動透過六小時安排,建立學生對環境事物美感探討,讓學生從生活題材的經驗累積中探索美感學習歷程。
透過木頭構造物件拆卸與組合的任務體驗,了解構造的意義以及接合位置收拾的美感。
操作不同材料的連接構造包覆圓柱模型,思考構造、材料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經由練習能對秩序與造型上的構成有所理解。
本課程設計一些生活中的題材,來引導學生討論與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構面條件。
清楚描述構造為何,理解對於構造材質的轉換及運用。
學會觀察生活中運用構造組合方式的各種物品,在生活上運用時能思考合宜性與具美感的構造組合方式。
學生能透過自我挑戰以及同儕分享,體驗紙張表現的物件的不同可能性。
面對物件的外形結構與特性的不同,如何選擇恰當的接合方式,並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習接合的美感呈現。
讓學生構思懸掛吊飾造形設計,運用課堂所介紹組構方法,理解構造與構造間如何支撐整體。
思考不同特性的線材適合的繩結方式、使用繩結構造產出具有包覆另一物品的隨身網袋。
取用「構造」概念,利用捆束工具將物體從個體「細節」至「整體」規劃,讓學生了解「構造」連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