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偉大的渺小

核心概念
  • 能賞析「構造」構面的美感
  • 能理解「構造」影響生活的層面及實踐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美感知能
  • 「構造」構面中初階的「發現」階段,體認生活中構造原理與構造之美,並能實踐生活中的實務構造美感

課程概說

讓學生藉由生活中所觀察到物體的「構造」,在「拆」與「組」的過程中,思考物體構造之原理與欣賞產生出的美感造型,欣賞「美感」與「功能」的連結。
啟發階段結合校本課程「水管機器人」之構造探索,組裝過程連結過去美感經驗,經歷由點→線→面→立體組裝而成的立體造型,搭配生活實用功能,令學生感覺「重要」,產生生活美感構面的覺知。
實驗階段取用「構造」概念,利用捆束工具(板材/線材/五金...等),從做中學,將簡單的物體從個體「細節」至「整體」規劃出來。使學生在這些「構造」思考與動手做「構造」的過程中,了解「構造」連接的概念,感受其產生之整體美感生活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能思考細節,了解物體「構造」之原理與用途。
能將簡單的物體從個體「細節」至「整體」規劃出來,從做中學,理解構造之美。
理解「構造」連接的概念,感受其產生之整體美感經驗。
體認生活中由大至小的物體設計,皆是構造美與功能性(切割、保護、調整、便利性…等等)的結合。
搭配生活實用功能,令學生感覺「重要」,產生生活美感構面的覺知。

教師課後省思

實驗中無論是水管機器人、竹筷搭載,到最後的挑戰題,時間都需要再拉長,並且鼓勵學生多大膽嘗試。
過程中學生的想法落差大,其中有一位在校內擔任水管機器人選手的同學,更是把水管做成摩托車造型,搭配發光的椅墊,令人驚艷。有些組別則不擅長立體構造,因此分組需要多注意領導者的分配,與詳細規畫個人工作分配。

課程規劃
  • 01
    令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構造」用途

    先引起動機,引領學生關注與生活密切相關,但卻很少注意過的「構造」問題,再藉由生活中複合物體的拆、組過程中,觀察並記錄其連結方式。

  • 02
    水管機器人-構造探索:

    材料熟悉與試誤探索。

  • 03
    水管機器人-思考問題:

    結構問題與材料接合。

  • 04
    水管機器人-功能+美感:

    結合實用功能,思考何種構造設計能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並兼顧美感。

  • 05
    做中學,感受生活中即能簡單達成之構造之美

    藉由日常生活的學生外套,分組進行構造實作。學生將數件外套或捆或綁,接受指定功能挑戰(保護性/便利性/遮蔽性等等),親身體驗物體間的接合經驗.並感受構造之美。

  • 06
    Q&A探討與作品賞析

    構造在生活中的角色? 環境中的構造有哪些? 生活中有什麼構造問題? 如何改變構造,使其更貼近生活?

洪維蔓
屏東縣立枋寮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屏東縣立枋寮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