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美感課程-構造

核心概念
  • 構造的美感
  • 構造接合功能性
  • 構造的規律性
  • 構造的合宜性
美感知能
  • 清楚描述構造為何
  • 清楚構造是由各元件所組合而成,人類運用由不同的拼接方式來組合成一個構造,進而形成功能性
  • 對於合宜構造的轉換及運用

課程概說

  藉由體驗與觀察生活週遭的事物來探索美感,透過解構、重組物體,探討構造的功能性和材質與美感之間的關聯,能更清楚的表達構造的整體概念,並重新對平常忽略的物品再發現。因此在這個單元習作中學生必須反覆思考為了符合教師所規定挑戰,如何選擇最恰當的材料來組合物件,並思考其物件完成後是否具有美感。最後的練習則以日常生活中的手機架做為題目,結合前面所學運用自此設計,挑戰設計者的創意,也讓構造美感落實於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清楚描述構造的功能性及美感。
2. 能觀察生活中不同構造的接合與功能性,並應用於生活中。
3. 能了解秩序及重複性對構造功能與美感的重要。

教師課後省思

構造是平常生活之中物品組成的重要細節,人們時常忽略了他,一開始使用講課來呈現構造之美,學生反應就是平日生活中的物品,未有太大聯結,當開始進行美感活動時,學生透過自行鑽洞接合,利用各種方式開接合點,並討論接合點的大小及位置是否適當,接下來轉換接合材質,讓學生從製作中體驗到構造的合宜性與美感,進而提升個人美感素養與體會。

課程規劃
  • 01
    引起動機

    1. 介紹美感電子書中構造部分。 2. 以分組問答方式讓學生澄清自己的觀念。

  • 02
    體驗構造記憶

    1. 請同學尋找家中或學校內含有承重構造的物件,如摺疊椅、書架等,分析物件構造並拆解,讓班上分組並進行排列與解析。 2. 透過遊戲來解析物品構造,不同的材質如何接連再一起,為何使用此種方法來接合各物件,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3. 分析不同構造結合方法差異。

  • 03
    探討合宜構造

    1. 觀看「阿‧設計」其中拆解物品的構造,來討論構造的接合成套性及重複性。 2. 帶入生活需求與合宜構造的關聯性並進行討論。 3. 小組分享與學習單發表。

  • 04
    不同材質連接製作立體物

    1. 將4個單元件以不同的捆束材料,如木塊、桌球穿洞、紙板、卡榫、麻繩、螺絲、橡皮筋、鐵絲…等等,選擇一種材料,透過不同的接合成一立體物。2. 再加入一種材料將不同元件的組合自製立體物挑戰快拆、耐摔等。並探討如何使之具有美感。

  • 05
    自製手機架

    1. 將上一節課的材料,製作成可站立或承重的手機架。 2. 小組規畫及製作。

  • 06
    作品發表與討論

    分組上台發表

陳俏㚬
苗栗縣立苑裡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苗栗縣立苑裡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