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透過簡易的材料紙,進行功能性與造型美感的相對應關係之探討研究,從生活中的「環保杯袋」進行研究課題,學生將運用結構與構造的連動關係,不斷的測試及補強,將紙能承重的可能性發揮到最大,並在造型美感發揮簡約之美。
課程先透過簡易的比賽遊戲,讓優勝者分享紙的關鍵結構與構造,形塑結構、構造的關係與觀念,並透過動手操作的歷程,來回強化結構與構造要素的關鍵方法(在沒黏貼工具之下,透過思考與操作,提出將紙片黏合的技巧)。
接著進行紙的功能性與造型美感的相對應關係中探討環保杯袋的可能性,先進行基礎的嘗試,設計出可以提起一杯飲料杯的紙物件,不僅討論結構與構造之間的關連與如何補強,更同時創造新式的提袋,所以學生必須思考如何在最剛好的材料上達到最有美感的設計。
學生會透過適當的運動理解怎樣的設計比較符合人的需求,同時又達到穩定物件的功能性與美感價值,實踐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用之美的美學概念。
美感預期成果
欣賞折紙所產生的結構與構造之美感,透過動手作與相互分享學習,理解結構與構造的相關性,並在沒有黏貼工具之下製作紙提袋 (用簡約的造型可以提起飲料杯並且具有一定的耐用穩定性)。
教師課後省思
- 以前筆者在思考關於結構與構造的美感,會比較難界定美與不美,透過共學與研習增能讓筆者漸漸地從自然界作為學習典範,清楚聚焦於「穩定的美」,能用越少的材料,就不會有額外過多的裝飾,因此就能聚焦於因結構與構造產生秩序與和諧的美感。
- 教學改變以往上課的方式與順序,讓學生直接透過操作的歷程激發思考,將學習權還給學生,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發現,並透過討論與操作,體會用最少的材料,產生穩定的力量,並和生活作鏈結去思考真實的生活情境樣貌。
- 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變成為主動的探索者,讓教學現場充滿討論,因為是「未來商品」所以更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不是透過老師給予答案,而是透過遊戲式的比賽現場直接地給予回饋,更直接地呈現學習成效,立即反饋。
- 以往在教學之後,很少與學生對話討論課程,這次嘗試在課程活動結束後,透過學習單讓學生記錄創作、反思過程、思考改進的方法、並分享回饋,也給筆者非常大的回饋!
- 非常感謝美感計畫所有的人員,讓藝術教育能透過美感教育計畫拓寬教學的範疇,並擴及公共議題與培養公民美感素養!
-
01紙的結構構造小遊戲
1.個人小挑戰-全班學生將進行挑戰賽,在不用任何黏著劑,嘗試各種摺、卡榫等將兩張紙片合在一起,並請嘗試最多可能性的前五名分享成功的關鍵要素,給予全班理解結構構造的可能性。 2.運用前面所學進行的概念與技巧,無黏著劑之下,完成能夠提,並可以立於桌面的盒子。
-
02教師的引導案例
1.教師先從電子書的結構構造影片,進行在一次的介紹已及定義結構與構造的差別,已及運用建築上的案例,說明結構與構造在建築上的設計,如何讓建築穩定已及耐用美觀。 2.教師以各種生活上的物件進行結構構造的介紹,當從建築轉換成生活上的物件時,如何運用適當的構造方式使其能夠承載的重量更多並不影響穩定性。
-
03環保杯袋發想設計—小組討論設計圖
1.學生以3-4人為小組單位,進行進階設計挑戰,教師給予三張A4紙張進行紙物件設計「環保杯袋」,以不用黏著劑的方式,思考造型與承重的關係。小組任務:小組必須思考「環保杯袋」的整體造形、整開圖、組合方式等之間的關係,去設計製作出單手穩定提起飲料杯的裝置。
-
04環保杯袋發想設計—小組完成各組紙物件
紙張可以有哪些方式進行接合?如果不用任何黏著劑又有哪些可能性?
-
05紙物件呈現分享
各組到操場進行紙物件測試,單手提起水杯繞完操場一圈並跳繩,並測量哪組物件最輕,教師總結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