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組構細節.造就完美

核心概念
  • 具有構造構面的能力
  • 從使用方式了解構造的合宜美感
  • 從安全與環境和諧思考構造美感
美感知能
  • 構造組合的恰當性
  • 構造組合時利於他人使用及安全考量
  • 思考構造組合方式要隱藏還是強調

課程概說

運用分組活動,第一階段四堂課以操作木塊、木盒與多種組合零件(板材、線材、點材)的組裝過程,讓學生理解構造具有任務功能,並在思考任務當下關注構造處理的美感,思考組合時因應整體需求,判斷要強調或隱藏構造細節,在利他性功能下滿足美觀要求。
第二階段以兩堂課完成構造小試驗,將所學到的構造處理技能和美感知識,以『桌上整理櫃』為主題進行試驗與運用。教師提供桌上物件與限定場域方式,使用板材、線材、結合小零件與木盒,完成構造組合的美感思考練習。

美感預期成果

1.透過木頭構造物件拆卸與組合的任務體驗,了解構造的意義以及接合位置收拾的美感,六堂課所學到的木工物件與組合思考,能夠在未來遇到家具或木頭相關的構造物件具有美感經驗的轉移。
2.從美感試驗中理解構造美感反應在環境脈絡中的整體判斷,並能夠在分組學習中學會表達、溝通與分享,了解配合他人與調整自己的重要性。

 

教師課後省思

1.本來最後整理架想用木板當主要材料,但是在前四堂課操作過程,觀察到時間會耽誤太久,改以珍珠板製作,發現珍珠板材學生發揮的空間更大,能夠做細部開闔的構造,也容易進行穿洞處理,較能將當初構造的設計圖和想法如實的呈現出來,未來課程規劃亦可考慮價格較昂貴的風扣版,最後整體作品呈現時更加美觀,若進行主題課程延伸亦可上色處理。
2.本單元局部引導學生在構造細節進行思考,觀察到學生最後進行桌上整理架構造試驗時,多數組別運用到先前的課堂學習內容,教學反省單的填寫亦可看到學生能夠學習到細微的構造功能意義或者美感思考,可見本單元的設計可算有效。未來可再思考融入更多生活上可見的實際構造零件(本次有些木作小零件沒找到),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亦能夠直接且多元的回應生活所見的構造事物。
3.第3、4節課的木盒連接操作,材料可再思考與找到現成物件,當初思考的點都是以木質材料為主,若開放不同材質,可省去手工製作木盒教具的時間,也可以比較靈活設計與規劃構造美感探索的相關生活主題。不過關於安全性的構造思考,強烈建議未來課程納入規劃,這是台灣在實用與快速之間潛藏一種隨意(方便)的態度問題,必須由國中開始進行觀念與態度的引導,更能接近普遍生活美感的初階思考。

課程規劃
  • 01
    快拆任務

    運用具有孔洞木塊,搭配點材、線材完成快拆任務,探討構造任務問題。

  • 02
    耐摔任務

    運用具有孔洞木塊,搭配點材、線材完成耐摔任務,探討構造功能與美觀。

  • 03
    「強調」、「隱藏」

    組合兩個小木盒,完成穩固的功能任務,同時具有強調與隱藏構造細節兩種方法。

  • 04
    排列與收拾

    以螺絲釘搭配板材、線材、小零件組合木盒,思考構造排列與收拾的安全美感。

  • 05
    構造小試驗─『桌上整理櫃』

    教師準備桌上生活物件,每組一種場景風格設定。運用珍珠板與各式構造小零件(板材、線材、點材、裝飾性構造物件),完成桌上整理櫃的組裝,過程中思考構造功能與環境搭配的美感。

張銘修
嘉義市立玉山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市立玉山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