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花工的美感教育將從地域性的個別特色進行設計,作為本課程核心特色,並在秩序、對稱(平衡)和明確(整潔)的美感要素條件下,思考美感要素在生活上的各種展現方式與環境品味。再藉由個人經驗累積作為自己與社會環境上各種可能資源連結,讓美感教學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本課程活動透過六小時安排,將建立學生對環境事物美感探討,讓學生從生活題材的經驗累積中探索美感學習歷程。所以,本課程將以發現(再發現)、探索、應用等三個概念作為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活動,讓學生感受美感呈現方式與對美的啟發,期望透過創新研發的美感特色課程,提供日後花蓮師生進行美感教學活動的參考。
美感預期成果
期望學生能夠加深加廣對生活美感態度的重視,以及提升自己生活品味與美學素養,以下便從課程教學設計中,提出六點美感學習能力指標。
1.學生具備觀察與描述生活美感構成表達能力。(描述表達力)
2.學生具備分析美感色彩以及比例的情感能力。(情感分析力)
3.學生具有解釋美感材質以及比例的美感能力。(解釋美感力)
4.學生具有美感生活元素的結構想法解讀能力。(想法解讀力)
5.學生可以創造與表達美感構造生活感動能力。(創作感動力)
6.學生可以評價美感要素和同儕分享評價能力。(同儕評價力)
教師課後省思
根據活動實施過程與成果,歸納出師生互動與班級氣氛、學生反應與具體教學成果等兩個項目。
(一)師生互動與班級氣氛
1.利用學生所熟悉的街道地圖,進行課程活動設計。
2.可以感受到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好奇與投入。
3.透過線上Google地圖查詢,讓學生運用行動載具方式,學習到上課內容與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
4.學生喜歡利用行動載具的教學方式,課程活動結合行動載具方式,是可以強化與增進師生的班級經營互動,更可以讓學生有效學習內容。
5.運用網路平台進行學習分享與成果討論,是可以協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未來學習方式,行動載具除了課程教學外,學生還可以即時利用網路搜尋資料增加想像學習。
6.有些學生對於行動載具的操作還不太熟悉,在教學上時常需要協助一些資訊能力。
(二)學生反應與具體教學成果
1.學生可以根據老師所提供的主題,進行課程內容討論
2.學生透過手機行動載具的方式,進行小組之間的互動。
3.課程中也發現,有策略性的心智工具課程內容安排,是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學生在課程過程中,可以更有效利用行動載具,達到學習效果。
4.課程活動中也要求學生透過雲端儲存資料方式,發現針對不同學生特質,進行差異化教學策略。
5.在課前先準備課後學習問題,以便學生在課堂結束後有更多時間,可以進一步學習。例如:設計數位媒簡報檔案,透過事前增加重點技巧方式,發現學生可以將重點放置於學習理解,最重要的是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可進行各項不同的指導,進行能力層次的提問。
6.學生有更多學習的機會,也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學習模式,讓師生有更多教學的可能嘗試策略,甚至有新的課程可以學習更多。
7.老師透過四個教學策略,改變提問模式,也是調整學生的未來學習心態。而同儕的學習互動,也是獲得知識主要方式,從班級學生互動表現上,可以發現學生相互討論氣氛明顯增加。
8.老師正面積極的引導,會影響學生對上課的學習表現,讓學生分享彼此的想法與反應,是能引發主動學習動機。學生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學習機會,並記錄自己的美感以及未來學習歷程。
-
01美感描述家(觀察生活事物)
引導學生對生活事物的觀察與描述,利用紙張排列活動學習分析與解釋,鼓勵學生自己描述對美感的感受。
-
02美感研究家(研究色彩關係)
透過剪紙拼貼編排概念,轉化成對事物的色彩規劃與組合,利用色彩配置與排列比列方式,引導學生對美感空間色彩的研究,引導個人或小組分享作品成果與對美感的素養感受。
-
03美感檢視家(檢視材質搭配)
針對自己或小組所實作的材質搭配,進行色彩與材質的美感元素檢視,利用色紙剪貼與材質表現方式,對美感元素進行條件檢視,最後引導學生對生活事物的秩序、對稱(平衡)和明確(整潔)進行說明與表達。
-
04美感結構家(美感實作感受)
準備不同生活圖像,引導學生思考圖像外在形式與功能使用上要素。再將自己或小組的作品進行力與美的結構美感元素實作檢視,感受不同的生活物品處理方式與自己作品的表達對照。引導學生利用實作方式呈現美感元素(秩序、對稱和明確),並對照生活圖像是否有共同的美感要素。
-
05美感構造家(美感創作素養)
引導學生從物品實作中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美感作品,檢視美感元素中可以呈現出秩序、對稱(平衡)和明確(整潔)的創作方式,利用創作方式表現出屬於自己的美感形態與功能適合性元素。鼓勵學生表達對美感生活元素與內心感覺的各種實驗討論與想像。
-
06美感分享家(分享美的原則)
透過同儕對美感的感受,鼓勵學生分享美感元素中秩序、對稱(平衡)和明確(整潔)性的各種認識,引導學生可以評價美感要素,並和同儕之間分享美感素養的品味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