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串起生活的構造

核心概念
  • 構造的意義以及組成方式。
  • 構造形成的接合方式。
  • 具有美感的構造形成方式。
美感知能
  • 探討構造形成的方式。
  • 構造中的美感特性。
  • 體認出生活中具備美感的構造。

課程概說

接續上學期的「結構」課程中的製作方式,面對紙張作為主要的媒材,除了以白膠作為物件與物件間的結合的媒介外,嘗試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紙張的接合,並且藉由對於物件的「構造」形成的過程中,對物件的構造進行解析,並對於物件的接合方式進行討論與實驗,進一步了解物件接合的方式除黏貼外,尚有摺疊、綑綁、卡榫……等不同方式。
除了了解物件與物件結合的方式的不同外,學生尚須體認到在面對物件的外形結構與特性不同的情況下,如何選取恰當的接合方式,並且在製作的過程中,體認到接合方式的美感呈現,學習在接合的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手法呈現出具美感特色的接合方式,包含製作的精緻度,接合的密合度……等,體認定學習到較完善的製作手法與美感認知。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構造」的學習過程,理解構造與結構的差異性,從生活中尋找不同的構造所形成的美感,發展出對於不同媒材、物件的美感認知,藉由生活中的美感構造的發掘,重新思考構造形成的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對於國三學生在下學期施行相關課程容易遇到課程延誤的問題,無論是學校的活動安排或是導師的介入,在課程施行上要確切的掌控時間。在教學過程的最後製作上使用鋁線與紙張,主要希望結合學生國二鋁線製作的經驗,期許可以出現比較特殊的成果,但是很遺憾的是部分學生常被抽離課堂的原因讓他們很難投入太多的心力在此,故下次在時間上的規畫需要重新思考。教師在課程規劃的部份也需要重新思考。

課程規劃
  • 01
    構造與結構的差異

    探討生活中的構造,了解構造與結構的差異,以及構造形成的方式與其所具備的美感特性。

  • 02
    不同的接合方式

    以紙張作為主要物件,嘗試使用不同的接合方式,將紙張製作成一個完整的立方體構造,並討論折疊、卡榫、綑綁……等不同接合方式的特性,其所呈現的效果及美感呈現的地方。

  • 03
    幾何造型(一)

    以竹筷、吸管作為主要物件,挑選恰當的接合方式組合成不同的幾何造型。

  • 04
    幾何造型(二)

    以餅乾、棉花糖作為主要物件,挑選恰當的接合方式組合成不同的幾何造型。

  • 05
    生活中的構造

    重現生活中的構造,讓學生進行抽題後進行分析,並以分配到的媒材進行製作,重現物件的構造。

  • 06
    作品發表與分享

    完成重現物件的構造形式,並上台發表小組的物件接合方式、美感的呈現特性以及製作過程的問題與解決方式。

陳懿如
高雄市立一甲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高雄市立一甲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