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擱再來喔-生活中的構造

核心概念
  • 構造的接合功能
  • 秩序的美感
  • 構造的美感
  • 適合材質特性的構造設計
美感知能
  • 構造的定義
  • 生活中常見的物件接合方式
  • 各部位精簡有效的組織在一起會產生規律的視覺效果,因為秩序產生美感。

課程概說

誠如美感電子書中所說的:「構造是生活中一切物件的基礎」;「在我們生活的環境裡,大多數的物件都是拼接組裝而成,構造因而無所不在,儘管大多數並不特別引人注目,卻是構成整個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細節所在。」本課程活動要幫這個被包裝在表面材質與造型底下的美感構面起底,透過觀察實物與動手操作,引領孩子知道明明我們都在使用、卻常常忽略的構造在哪裡發揮功能,嘗試各種不同構造的感受,欣賞它的巧妙和美感;練習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柔性、可彎折的線材兩端接合,發揮圈套捆束的功能,並初步應用簡單的繩結構造練習製作具有盛裝功能、好看、又能幫助環保的生活用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後的延伸課程還可教導學生編製更複雜或尺寸更大的棉繩網袋,提供家庭或學校重複使用。

美感預期成果

 

(二)觀察體會這些物件中各部位之間是怎麼接合穩固的

(三)欣賞自然界和人造物中具有構造美感的經典案例

(四)動手操作條狀物使之穩固接合,認識適合柔軟材料接合的方式。

(五)嘗試使它們更精簡有效的接合

(六)設法製作具有包覆功能的繩結構造,培養基本的議題思考能力。

(七)提高環境保育觀念,願意自己製作並使用取代塑料的天然材質用品。

 

教師課後省思

構造無所不在-我們生活環境裡大多數的物件都是拼接組裝而成的,但因為被包裝在表面材質與造型底下,少有機會被我們看見;加上現代文明充斥各式大量的廉價產品,現代人購得日常生活用品極為方便,不須自己生產製造,導致大家都具備操作能力,但普遍缺乏手做能力與經驗!透過觀察實物與動手操作,方能引領孩子知道:明明我們都在使用、卻常常忽略的構造方式有哪些、在哪裡發揮功能。

課程中操作的部分孩子們興致高昂,甚至有的人會玩得很瘋;但是當要觀察細節、把實驗過程中的體會記錄下來,就顯得不知如何下筆。會有這種現象,可能因為台灣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半是單向的講述與抄寫,學生缺乏探索式的學習經驗與整理歸納的訓練。若能培養實施對象這部份的能力,將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

塑膠製品對海洋生態以及人體健康已造成相當嚴重的危害。避免使用塑膠袋,並且自製環保材質的替代用品,已成為當前的國家政策與流行趨勢。學習編製網袋可以幫助學生易於瞭解「構造」這一項美感構面,並將美感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課程規劃
  • 01
    課堂一

    介紹美感教育實驗課程,認識「構造」的基本概念,動手拆解小型日常生活用品。

  • 02
    課堂二

    整理拆解後的零件,將其依照秩序排列,進行構成練習。

  • 03
    課堂三

    實物操作,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物件接合方式。

  • 04
    課堂四 

    欣賞具有構造美感的經典案例,寫學習單。

  • 05
    課堂五

    分組練習將單一線性、可彎折的材料兩端用不同方式接合。

  • 06
    課堂六

    挑戰編製能盛裝飲料杯的棉繩網袋,檢驗成果。

陳榮暐
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