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實際體驗「整體訊息」與「布局出輕重緩急」的基礎連動關係,認識何謂構成。
理解構成是畫面各元素的性質與相互關係之效果總和。
建構符合個人身形的服裝美學,進階塑造個人的外在風格。
探討色彩如何與周遭環境達成和諧感,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
了解美感教育中質感、比例、構成的概念
學生抽選色彩後,用平塗的方式記錄校園色彩
從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思考色彩的多元差異與意義。
觀察日常生活服飾搭配的色彩,探索其美感。
讓學生認識物品表面,因視覺與觸覺關係,對於物品質感所產生之不同感受,間接也影響個人對於物品美感之感受與欣賞
讓學生構思懸掛吊飾造形設計,運用課堂所介紹組構方法,理解構造與構造間如何支撐整體。
座椅的結構創作,美感結構造形的鑑賞力培養。
透過動手做,了解構成中元素、畫面輕重之安排,由觀察及欣賞地方城市之特色,進行城市地圖創作。
體察不同比例所帶來不同的感受,並與日常生活經驗連結,在日後審美時會將「比例」納入思考範疇。
發現「什麼是質感?」並察覺質感包含了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與人為加工後所表現在物體表面的感覺。
思考不同特性的線材適合的繩結方式、使用繩結構造產出具有包覆另一物品的隨身網袋。
透過測量生活物件與身形發現比例的存在,以身形紙卡的比例分割試驗探討比例與美感的關連性。
結合環保的議題、透過飲料杯提袋的創作任務,強化學生對比例運用之經驗。
『質感』是一種存在生活中很直接的感官知感,因此,我希望在教學中,帶學生先從過去的經驗記憶,整理出對質感的感覺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