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透過編輯班級寫真電子書,使學生能體驗畫面構成中的主從關係之變化,會受到元
素的面積、造型、相互關係、元素性質影響,並間接理解班級人際關係如同構成,是否美好並
不完全取決於成員性質,也包含相互關係。首先利用美感教育構成構面kit 做為前導活動,以
方形紙剪裁成四部分,排列成一個較小的矩形,體驗部位與整體的協同運作。再來,利用方格
紙作為格線讓學生排列形狀,體驗模矩與格線的概念。最後,利用前兩個活動所做的版型,製
作班級寫真電子書,理解加入資訊性質後,對於畫面主從關係造成的改變。
美感預期成果
預期學生透過學習活動,體驗到畫面的種從關係不完全來自於元素本身的性質,而是個元素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於畫面的排列構成有感。並且能在寫真編輯活動中,理解到一個團體的美好並不完全依賴個別成員的美好特質,就跟構成一樣,也依賴成員的相互關係。
教師課後省思
1. 原定計畫第2堂 發現篇(一) 中,利用矩形重疊排列成較小的矩形,有些學生會把疊在上面的矩形超出底部矩形的範圍,在嘗試製作時應該多家引導可能的作法。學生可能不明白練習的目的,教師可說明生活中如雜誌版面、櫃子空間構成就是這類練習的應用。
2. 原定計畫第3堂 發現篇(二) 中的練習,有學生會對齊格線排列,但是並未考慮均衡原則,以至於畫面仍是疏密配合不當,教師應製作時留心指引。在不按格線的練習中,雖然排成有秩序的形式較困難,敬師仍應鼓勵學生嘗試可能性,而非直接放棄亂貼。
3. 原定計畫第4堂 探索篇(一) 因為學生操作軟體的時間限制,大家都會挑選比較簡單的版面進軟體編輯,因此較複雜的排版反而沒機會嘗試效果,應給學生較充裕的時間(例如:增加2堂課),指定使用複雜版面編輯。
4. 原定計畫第5堂 探索篇(二) 會有色彩搭配的問題需要請學生融會色彩構面知識,否則學生易生產配色不良的作品。
5. 原定計畫的第6堂 延伸探討篇,會因為軟體操作的時間而增加,因此原定計畫的第六堂”延伸探討篇”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執行完成,又逢期末,因此以後可增加第七堂課讓大家鑑賞彼此的編輯頁面。
-
01生活中的構成
1. 向學生介紹生活中的構成實例,如文書版面的編排、地圖的設計、便當餐點的擺盤、 房間的布置等等。 2. 向學生說明本單元要製作全班的寫真電子書,請學生事先準備自己的照片或是團體照。
-
02誰是主角?
1. 在一個方形色紙上請學生切割成任意4 個單位的形狀,填寫上代號a、b、c、d,重 新組成具有主次、從屬的整體。裱貼在一張底紙上。 2. 另外發一張色紙,請學生切開成四個單位的形狀,填寫上代號a、b、c、d,但必須 要能重組為較小的矩形。裱貼在另一張底紙上。 3. 隨機請幾位學生發表看法,在他們的作業中,那些方格看起來比較像主角? 那些方格 比較像配角或背景,並請全班同學將觀察填寫在底紙背面。
-
03格線的邏輯
1. 發給兩張方形方格紙,請學生分別將兩張按照方格格線裁切形狀與不按方格裁切,兩種,排列在第三張方格底紙上。排列時要能呈現出均衡感與整齊感 。2. 詢問學生按照方格紙剪裁的形狀與不按方格剪裁的形狀,哪種比較容易排整齊? 又, 按照底紙格線排列形狀與不照底紙排列形狀,哪種比較容易排整齊?
-
04誰是主角?(二)
將第二、三堂課的構成練習版面,在電腦軟體或app(如:word、moldiv)上重現出來, 並替換成班上同學、或者喜歡的人物明星的照片,請學生觀察、色紙替換成同學、 人物明星的照片之後,誰看起來比較像主角? 原來是主角的方格是否依然如此? 為什麼?
-
05我是主角!班級寫真書製作
1. 利用第四堂課的軟體練習和討論,請學生製作自己班上的寫真電子書,每人負責一頁以上。 2. 頁面除了班上同學的照片,可以加入其他的照片並置,產生蒙太奇隱喻的效果,但學 生必須說明畫面中主角為何?所欲凸顯的特色、氣氛為何?哪些同學排在一起會讓你覺得畫面比較有趣?為什麼?
-
06你是主角!
1. 持續製作。 2. 完成後請班上同學互相觀摩成品,並請大家說出凸顯的主角為何?是否與作者設定的 主角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