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存在的意義──生活中的構成

核心概念
  • 讓學生從美感與核心素養中,體驗【構成】構面之美感,體驗「自、動、好」的美感教育核心素養與理念。
  • 讓學生藉由【構成】作品範例之欣賞,提升並培養「個人的美感判斷」之能力。
  • 讓學生透過【構成】的觀察分析、分析與練習,達到「生活物件的工具意義」。
  • 讓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做,來了解【構成】中元素、畫面輕重之安排。
  • 讓學生透過觀察及欣賞地方城市之特色,並藉由城市地圖創作,養成「與他人的環境共好」之習慣。
美感知能
  • 理解平面構成的元素、分類與分析、構成要訣、構成方式等知識內容。
  • 分析並分享地方城市之特色。
  • 理解並觀察城市的構成元素,並轉化為美感創作。

課程概說

本課程活動主題為美感【構成】構面之設計,透過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中,建立學生對美感構成的駕馭自信,提升學生對於美感之感受,從生活中找尋題材並累積經驗,以體驗「自、動、好」的美感教育核心素養與理念。

課程內容共分為十二堂(六週),讓學生理解【構成】的意義後,從生活中發現【構成】之存在,藉由【構成】作品範例之欣賞,提升並培養「個人的美感判斷」之能力,讓學生透過【構成】的觀察分析、分析與練習,達到「生活物件的工具意義」,並讓學生透過觀察及欣賞地方城市之特色,最後,藉由城市地圖之創作,養成「與他人的環境共好」之習慣,並一同分享【構成】的美感與喜悅。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活動主題為美感【構成】構面之設計,透過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中,建立學生對美感構成的駕馭自信,提升學生對於美感之感受,從生活中找尋題材並累積經驗,以體驗「自、動、好」的美感教育核心素養與理念。

課程內容共分為十二堂(六週),讓學生理解【構成】的意義後,從生活中發現【構成】之存在,藉由【構成】作品範例之欣賞,提升並培養「個人的美感判斷」之能力,讓學生透過【構成】的觀察分析、分析與練習,達到「生活物件的工具意義」,並讓學生透過觀察及欣賞地方城市之特色,最後,藉由城市地圖之創作,養成「與他人的環境共好」之習慣,並一同分享【構成】的美感與喜悅。

教師課後省思

1.教師上課時已強調作品的城市意象,及美學構成性,請學生不需太依賴 Google Maps 等空間定位工具,但仍有學生非常在意空間及方向準確與否,非常可愛。

2.課程內容是否不應定位於「城市地圖」,可再三思。

3改為高三藝術生活(連二堂)實施,等於每週兩小時,但名片設計及地圖設計的確無法於兩堂課的課堂間完成,且高三學生有升學壓力,需定期接受模擬考和段考的壓力測試,如何讓課堂作業時間富有彈性,則為美術教師之挑戰。

 

課程規劃
  • 01
    構成的意義

    發現生活中的【構成】;以「手機桌面APP排列」為例

  • 02
    構成的元素

    平面構成的方式及元素

  • 03
    分析與嘗試

    以平面設計中的「名片設計」為例

  • 04
    都市構成的元素

    地方城市的特色、分析與感受

  • 05
    城市地圖

    城市地圖的元素與構成;以「臺南」地方城市為例

  • 06
    創作分享

    城市地圖的創作與分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