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攤位色彩好朋友」美感實驗課程

核心概念
  • 合宜的色彩。
  • 能找出與環境相合的色彩組合。
  • 發現環境中的色彩問題,並以設計思考解決問題。
美感知能
  • 選擇色彩時需先考慮環境。
  • 當色彩間產生關係時,可以組成調和的色彩組合。
  • 設計思考的流程。

課程概說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他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所以我想要帶著學生,藉由校園環境色彩的紀錄,發現選擇色彩的起始點,經由三種色彩的篩選,找出色彩調和的規則,經由設計思考的過程,漸少色彩數量提高環境整體性,實驗色彩組合對於攤位佈置的改變,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觀察環境中的色彩。
  2. 能發現環境與色彩的關係。
  3. 能探討色彩調和的規則。
  4. 能以色彩組合居中協調主題與環境。
  5. 能進行設計思考與發表。
  6. 能理解多元的美感表現。

教師課後省思

1、情境式教學「抱枕四選一」受學生喜愛的比例最高,遠高於其他四項,顯示其在學生心中造成不小衝擊,而學生感到收穫最多的是「企劃製作」,其次是「實地採集」,「抱枕四選一」則位列第三,可見實作課程還是學生學習成效最大的部份,從學生回饋中,也可看出,此次實作課程的堂數適中,可保持此規劃。

2、學生回饋中,許多學生表示,找出色彩間的關係,對色彩選擇非常有幫助,配色不完全靠感覺而是有所依據,感到相當實用,顯示此課程的關鍵學習方向正確,惟經課堂觀察,此項練習僅有一節課,時間稍嫌不足,未來課程中可再增加練習機會。

3、「變電箱改造計畫案例研究」在兩項統計中,比例都最低,且學生回饋中有提到不認同變電箱的改造方式,依課堂觀察,這項與環境融合的案例,和學生先備美感差距甚大,導致接受度不如預期,案例的選擇應再斟酌。

4、學生回饋中,113則回覆裡有3則提到:一開始不知道課程目的是什麼。此次課程已有在開始時特別提醒學習目的,或可於講義中增加指導語,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深學生對於課程的概念。

課程規劃
  • 01
    前導課程

    發現環境中的色彩問題,以及解決的過程與方法。色彩對生活環境的影響。

  • 02
    第二堂課

    問題思考、學習色彩工具,與案例分析。

  • 03
    實地採集

    利用色票尋找校園色彩(環境色),並依調和的色彩關係,找出兩個調和色。

  • 04
    環境調查整理與記錄

    各小組利用選定的一個環境色與兩個調和色,進行攤位佈置企劃實作。

  • 05
    環境調查整理與記錄(二)

    小組利用選定的一個環境色與兩個調和色,進行攤位佈置企劃實作。

  • 06
    交流分享

    學生展示分享自己的企劃實作實驗成果與學習檔案,於課堂上利用5分鐘的時間,進行重點發表,並觀察記錄同學的做法,進行互評與自評。

  • 07
    延伸課程

    校慶園遊會當天,教師依公布的評分標準進行攤位佈置評選。

黎曉鵑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