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美感課程-比例

核心概念
  • 美感的抽象概念
  • 比例/色彩的美感
  • 比例/色彩運用於服裝的和諧搭配
美感知能
  • 認識自我的身形比例
  • 理解服裝中的美感元素- 比例(主)、色彩(主)、質感(輔)
  • 建構符合個人身形的服裝美學
  • 實踐美感於日常生活中的穿搭

課程概說

1.淺探美感思維:
建立學生對於美感共感的認知,與視覺藝術課程追求個人主觀情感表現的差異。
2.建構引導、發展、綜合活動循序漸進的美感主題課程:
由制服議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透過青少年階段最注重的外在服裝作為主題切入,以視覺形式的比例、色彩元素發展課程主軸透過觀察比較與試驗,尋求共感並兼具個人差異化特質的綜合練習作結。
3.從抽象概念到具像思考的轉化:
兼顧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能力,課程進行中循序漸進將抽象練習轉化具像思惟,學生經由觀察試驗建構美感的抽象概念,並以具體形式的討論銜接轉換,印證美感原理。
4.帶得走的美感能力:
將比例、色彩與生活課題結合,將美感概念實際落實運用於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1. 建構引導、發展、綜合活動循序漸進的美感主題課程。

2. 開發比例、色彩的與衣著的主題學習手冊。

3. 延續服裝PBL的加深課程。

4. 發展由點到線至面的美感實踐課程。

 

教師課後省思

1. 針對學生背景與學習特質,運用關注外貌的喜好與情境化的學習,以服裝穿著融合比例與色彩構面進行設計,學生普遍反應良好,引起學習動機。

2. 以UbD模式進行反向課程設計,針對藝術課程較弱化的評量證據部分進行加強設計,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使教師進行教材設計與教學策略調整,透過學習態度、技能、知識(ASK)層面的前、後測,及評量規準(Rubrics)建構,針對學生美感學習差異化進行課後補救學習。

3. 比例概念的認知學生普遍弱於色彩,課間需不斷經由討論與舉例使學生了解,課後理解程度差異大,但相對較色彩認知進步幅度高。女生美感學習先備知能普遍高於男性,但透過本課程學習後,男生進步幅度高於女生,並在於各面向學習進步幅度顯著,顯示教學之有效性。

4. 經由學習單的彙整,邀請教師進行能力表現分析,建立評量規準表,作為日後教學及多元評量之依據。

課程規劃
  • 01
    課堂一

    各式服裝穿著的比例量測

  • 02
    課堂二

    個人衣著比例觀察與分享/衣色票製作

  • 03
    課堂三

    分組衣色票觀察與討論/基礎色彩學1

  • 04
    課堂四

    膚色與衣著的關係觀察/膚色票製作/基礎色彩學2

  • 05
    課堂五

    衣色票與膚色票的搭配練習/色票與膚色票搭配的比例練習-依據不同指令裁切置換組合

  • 06
    課堂六

    分享發表與討論-形塑個人合宜的服裝搭配

高嘉宏
臺中市立文華高級中等學校 教師

任教於臺中市立文華高級中等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