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1.引領學習者探索美感思惟:建立學生對於美感共感的認知,理解視覺藝術課程追求個人主觀情感表現的差異。
2.建構發現、探索至運用的階梯狀(staircase)美感主題課程:
(1) 由「力」的團體遊戲,使學生注意到力量的傳遞與穩定,意識並討論觀察存在於生活中的結構。
(2) 透過小組紙結構的承重實驗,體驗力學並逐步修正。
(3) 接續東、西方的經典座椅賞析,聚焦分析生活中的家具美感結構。
(4) 觀察生活中的家具美感結構並分享。
(5) 結合紙結構的實驗結果,轉化從人與美感出發的座椅設計體驗。
(6) 將結構構面的鑑賞能力,實踐於美感生活。
3.從抽象思維到具像思考的轉化:兼顧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能力,課程進行中循序漸進將抽象練習轉化具像思維,學生經由觀察試驗建構美感的抽象概念,並以具體形式的討論銜接轉換,印證美感原理。
4.帶得走的美感能力:將結構與生活課題結合,將美感概念實際落實運用於生活中,培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美感預期成果
1.建構發現、探索至運用階梯狀(staircase)的美感主題課程。
2.開發以學習者觀點出發的結構構面學習手冊。
3.發展美感教學評量系統。
教師課後省思
1.針對學生背景與學習特質,運用飲料提袋的承重結構設計引導,初步理解力的傳遞;經由設計師椅的賞析,理解穩定的力量傳達與美感要素;最後透過教室內桌椅設計的情境化學習,以結構構面進行課程設計,學生普遍反應良好,引起學習動機。
2.以UbD模式進行反向課程設計,針對藝術課程較弱化的評量證據部分進行加強設計,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使教師進行教材設計與教學策略調整,透過學習態度、知識、技能(ASK)層面的前、後測,及評量規準(Rubrics)建構,針對學生美感學習差異化進行課後補救學習。
3.經由前測結果分析,結構概念的認知學生普遍弱於另外五大構面,課間需不斷經由討論與舉例使學生了解,課後理解程度差異大,但相對較其他構面認知進步幅度高。女生美感學習先備知能普遍高於男性,但透過本課程學習後,男生進步幅度高於女生,並在於各面向學習進步幅度顯著,顯示教學之有效性。
4.經由學習單的彙整,邀請教師進行能力表現分析,建立評量規準表,作為日後教學及多元評量之依據。
-
01結構之力 1
1.力的分組體驗遊戲與分享。 2.力的展現-結構穩定承重的功能性說明。 3.空間中的結構觀察與案例討論。
-
02結構之力 2
1.紙結構的載人實驗競賽。 2.紙結構的觀察與分類-嵌合、彎折、黏貼、栓結。 3.紙結構的案例分析-流言追追追。(多媒體影片)
-
03結構之美 1 - 案例分析
1.功能到美感的過渡-Navy 1006海軍椅。 2.東方座椅的文化美感與機能-第一把交椅。 3.捏一把冷汗的美感結構- S33懸臂椅。 4.結構即座面-Chair One幾何椅。 5.生活中座椅的觀察與討論-功能與造型。
-
04結構之美 2 - 觀察討論
1..案例介紹-設計師的一百張經典座椅。 2.生活中座椅的觀察與討論-功能與造型。 3.紙結構家具的案例與討論。 4.草圖發想與繪製-GRASPS。
-
05不偏不椅 1
1.紙椅模型設計。 2.紙椅設計實作。
-
06不偏不椅 2
1.紙椅設計實作。 2.紙椅實坐測試。 3.紙椅的造形與承重穩定度分享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