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圖像的訊息表現方式,以構成為課程主要構面(秩序、色彩、質感為輔助),將資訊轉換為符號形式,解構成為畫面元素。
以台灣的傳統花磚美學發想台灣傳統美學的文化傳承之歷史意義。美感學習不只是抽象的情感形容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故將台灣傳統花磚圖騰的四方連續與二方連續之數理概念,配合七年級部編課本之核心概念-美的原理,運用至色紙與色彩構成的版面練習當中,進而發現構成元素的美感。
讓學生思考平面構成在平日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見?藉此掌握學生對於構成的基本認知程度。介紹「平面設計的形狀」主題展覽(106/12/30(六) ~ 107/ 4/1(台北設計館概念區/松山文創園區)概念及作品,以視覺圖像引發學生思考構成的美感面向。並利用美感入門影片〈構成〉中設計師的訪談及作品示例做為對照應證。
運用漫畫人體比例觀念、嘗試媒材拼貼技巧,並為該作品完成具有「比例之美」的「創意畫框」。
引導學生以美的視角發掘生活經驗中的美感元素,進行「日常有感」探討。
以質感食器製作,討論材質呈現的合宜與衝突關係,並以杉林農產品的擺盤、食物攝影、食譜編排設計,練習「構成」的應用。
透過飲食中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並且使用部落特色器皿,佈置部落風格餐桌,引導學生欣賞飲食與美感之間的文化連結。
從族群文化的演變發展來思考未來城市的可能樣貌,配合美感課程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嘗試提出個人對於城市未來的想像計畫。
透過學習體驗去感受質感媒材與生活美感的重要性,並配合構成、色彩兩大構面所交織出的視覺饗宴。
察覺生活環境中的構成版面進行討論與分析,藉由自己的作品進行表達構成之美。
透過構成練習與吐司裝飾與擺盤的過程理解構成的概念,並進而能夠開始關心生活周遭。
透過構成美感kit的色紙幾何圖形擺放練習,讓學生從「動手放放看」去感覺局部和整體的關係,到「動腦放看看」體驗到預先規劃的重要。提高學生們對日常生活中各種構成美感的察覺,理解合宜擺放位置的美感及重要性。
運用構成的技能在簡單的用餐狀況上,體驗構成的美感。
探索自然界美的線條與構成形式,將所學應用在照片版面配置設計。
找出場所特色代表的符號來創造因地制宜的窗花圖案。
以構成及色彩構面的練習,讓學生完成合於規定、有秩序且具美感呈現的備審資料。
以學生生活環境中的八掌溪為主,引發動機,從對八掌溪的文字轉換為色彩,學習色系及配色概念
本課程讓學生深入理解,比例及構成的美感經驗,且能意識到版面編排在美感與訊息傳達上的重要性。
在操作中去體驗,經由自身感受和真實生活產生碰撞,並連結其中的關聯性。
透過不斷嘗試與各種紋理的編排體驗,呈現出不同質感表達的編織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