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藉由生活中的構成美感案例分享、構成kit活動體驗、資料夾封面之版面構成的應用三個階段探索,讓同學從任務中討論分享與歸納出構成美感的關鍵要素。
首先分享環境中的生活構成案例,讓學生對構成美感有初步的理解;再來利用構成構面kit活動,體驗構成的主從關係與格線秩序原理;最後利用灰階卡點西德貼紙在版面上排列,體驗構成的部位與整體的協同運作以及均衡美感原理。透過此三階段的任務探索與應用,讓學生瞭解到生活中有許多構成美感的案例,以及訓練學生發表的膽量以及與同儕討論合作的能力,培養自我思考生活美感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1. 建構引導、發展、循序漸進的構成美感主題課程。
2. 對於周遭生活環境中的構成版面能有感。
3. 對於構成美感有基礎認識。
4. 能思考各種構成的可能性,並選擇較為合宜的的構成配置。
5. 引導學生將美感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對生活環境多一些敏銳的觀察,進一步願意去改變與感染周遭的人事物。
教師課後省思
一開始用「擺盤藝術」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藉由有擺盤過的團膳和攪拌在一起的團膳對比給學生欣賞構成的美感,再引導學生利用黑色磁鐵排列出具有構成美感的版面,此活動也可以延伸直接利用學校午餐團膳進行擺盤構成藝術或者利用餅乾糖果等零食進行構成美感的排列練習,學生的專注力和學習效果或許會更理想。
關於生活環境中的構成案例分享,比較多的案例都是教師事先備課與學生分享,這部分可以讓學生有回家功課,蒐集相關生活環境中有關構成美感的案例,帶回課堂上與同儕分享,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美感的機會。
從排列磁鐵到資料夾版面構成設計,雖有少部分的同學作品偏向圖案設計,或是常常會問可不可以排英文字母BTS之類的,對少部分學生可能學習成效不盡理想,但可以感受到學生在過程中會去思考和討論,並且說出自己的看法,學生願意去動腦思考和觀察周遭是件重要的事,我覺得在這六堂課的實驗課程學生對於「美感」有一些火花,在往後的單元課程有機會都要融入或提到相關的概念,「美感」才能漸漸內建在學生的心中。
-
01生活中的構成案例分享-問題引導
1. 介紹本學期美感課程的主題,以有擺盤過的團膳午餐和沒有擺盤過的團膳午餐為引起動機。 2. 介紹生活中的構成案例,如新聞報紙頭版畫面、房間櫃子收納整理、街道廣告看板、餐盤擺盤等等。 3. 請學生走訪校園,觀察並記錄校園中的榮譽榜、紅布條、佈告欄、指示牌、學校官網等構成應用,是否具備美感,思考怎麼重新配置比較好。
-
02構成的主從關係-構成構面kit活動
1. 在一個方形色紙上請學生切割成任意4個單位的形狀,填寫上代號a、b、c、d,重新組成具有主次、從屬的整體,並裱貼在一張底紙上。 2. 另外發一張色紙,請學生切開成四個單位的形狀,填寫上代號a、b、c、d,但必須要能重組為較小的矩形,並裱貼在另一張底紙上。3. 請學生分享在他們的作業中,哪些方格看起來比較像主角? 哪些方格比較像配角或背景,並請全班同學將觀察填寫在底紙背面。4. 請學生思考構成的主從關係和均衡的畫面美感。
-
03構成的格線與模組秩序-整理術
1. 發給兩張方形方格紙,請學生分別將兩張按照方格格線裁切形狀與不按方格裁切,兩種,排列在第三張方格底紙上。排列時要能呈現出均衡感與整齊感。 2. 請學生思考按照方格紙剪裁的形狀與不按方格剪裁的形狀,哪種比較容易排整齊 ? 3. 探討校園環境或家中哪些地方可以運用此構成整理術產生美感。
-
04構成的應用(一)-資料夾封面之版面構成
1. 每位學生選擇一個幾何圖形,剪出有大有小的卡點西德貼紙。 2. 請學生思考怎樣的排列方式能達到均衡而不雜亂的美感。
-
05構成的應用(二)-資料夾封面之版面構成
1. 將上節課剪好的卡點西德貼紙,在資料夾封面上貼出合宜的構成美感。 2. 引導學生並不是要排出某個具象的圖案。 3. 請學生多嘗試不同的排列方式,最後選擇合宜的排列構成貼在封面上。
-
06同儕分享與討論
1. 分享排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心得分享,以及互相觀摩成品。2. 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運用此構成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