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課程活動主要分成三個階段,「學期新願排行卡」、「抽屜超展開」、「佈告欄協奏曲」。從個人心願小卡書寫、剪貼、編排,到抽屜的分類收納擺放,進而到新學期班級佈告欄訊息分類規劃後的呈現。
在操作中去體驗,經由自身感受和真實生活產生碰撞,並連結其中的關聯性。以構成為主出發,認識秩序、樣式、比例、色彩的影響力,在有所限制的條件中,引導學生辨別並區分出事物的主從關係,希望學生和自己正在擺放的物件之間產生理性的對話,並抱持著多嘗試的態度,觀察且從中發現美所帶來的樂趣,最後共譜出和諧、美好的對話。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根據物件的元素進行分析,擺放出在畫面上最合宜的位置。了解個人的喜好在美感運用上,有時候並不可靠,我們需要憑藉更多的經驗來作為養份。
- 台灣的美感教育,需要透過課堂上的經驗與歷程學習而來,而素養則是逐漸內化的成果,期待可以透過一次次的學習,感受美感所帶來的愉悅,自然發生好的演變,讓演變伴隨學生成長,最終以一種與環境共好的方式做出自我表達。
- 期許學生保有觀察力,培養注意力與好奇心,去思考並實踐運用,進而提升自己的美感素養。未來,更有助於改善公共空間,創造更好的環境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 抽屜收納整理所需時間比物件陳列展開時間少。
▲在第三堂「抽屜超展開」的練習中,用同樣的物件內容請學生先整理收納放入抽屜中,各組所使用的時間均不超過八分鐘,而在進階的市集陳列超展開練習,則需要用到十分鐘。
透過活動發現,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活動,每個人參與度很高,在活動中也能發現部分學生的思考特質、領導能力與分工協調能力。 - 實施美感課程,教師課前準備與活動後討論需要更多時間。
▲例如在「抽屜超展開」的活動中,課前需花許多時間準備物品,活動過程時間不長卻頗為緊湊,結束後的各組成果拍照、分享、說明、物件分類復原⋯,均需花費許多時間。因此在課程實施時,對於各班級的秩序要求就更需花費不少力氣,但這過程與結果是很有收獲的。 - 在第五堂課「我與佈告欄的對話」練習中,因為沒有限定所使用的顏色,只限定不要超過五個顏色,因此部分同學,便只使用原來的白色,後將訊息全部貼上。
▲需於課堂中重複提醒,訊息不一定全部都要用貼,也可以重疊、覆蓋,需要分類整理取捨。 - 部分學生習慣套用老師拿來舉例的範本。
▲老師用來解釋與說明的範本,最好兼具多樣性,避免學生被影響。 - 當學生構成的畫面不合宜、不美的時候,如何調整?
▲這個練習最棒之處,是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嘗試重新組合的過程。
當學生完成的作品不合宜時,會請學生思考是不是有另外的組合樣貌;但部分學生確實是有困難再產生另一個組合方式,這時就依學生已經思考設計出來的部分,帶著學生一起重新排列,嘗試出一個更佳且合宜的構成;過程中也須不斷提醒學生,不要急著黏貼,都先嘗試擺放,多運用藍色隨意貼粘土。 - 在新願卡的練習中,因為有顏色的限制,眾觀學生作品,更能聚焦在編排構成的運用,且大多數學生作品均有合宜具美感的表現。
在佈告欄的構成,將原先設定的三底色調整成五色,但許多學生仍會過度使用色彩,或是將所有物件元素全部黏貼。
課程規劃
-
01學期新願排行卡
發給學生三張色紙(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彩度)。請學生先思考,如何運用三個顏色,裁剪出五個需書寫文字的區塊,區塊造型,大小,色彩配置,排列出具美感的版面。
-
02與構成勾勾手
藉由第一周的「新願排行卡」,與學生講解何謂構成。認識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許多零件組合的構成。
-
03抽屜超展開
老師先透過幾種不同分割形式的抽屜擺放說明「秩序」、「樣式」和「比例」、「格線」在構成中的關鍵性。提醒學生空間構成、虛實對應,運用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許多零件組合的構成等方式。
-
04佈告欄內的世界
請學生聚焦在佈告欄的版面編排設計,思考佈告欄內經常會出現哪些物件要素;動手編排縮小版佈告欄。
-
05我與佈告欄的對話
將所有物件分類、增刪,進行各種組合擺放;物件可以重疊,但必須讓人可以閱讀。老師引導學生嘗試不同擺放方式,並鼓勵學生多次嘗試。
-
06佈告欄協奏曲
將作品放置在老師準備的教室模型屋場景中,請學生感受,當佈告欄放置在空間裡,結合了牆面、地板、桌椅⋯時,是否有創造出整體的和諧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