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構成資訊的100種表情

核心概念
  • 能識讀資訊內容並將資訊轉譯為視覺性的符號
  • 在資訊中運用色彩與構成概念
  • 在訊息中創造合宜的符號形式,表達自我觀點
美感知能
  • 能識讀資訊
  • 將構成的主從關係、格線概念、排列組合等,做出合宜的安排
  • 將色彩的概念運用在圖表中
  • 運用美感的要素建立資訊以表達自我

課程概說

1.資訊圖像的訊息表現方式,以構成為課程主要構面(秩序、色彩、質感為輔助),將資訊轉換為符號形式,解構成為畫面元素。
2.整合成所欲表達的主題,並使觀者易於了解。
3.可視化的圖表覺察生命的變化,透過閱讀祖父母輩的人生故事,拉近自己對於人生歷程的體悟,讓美在生命中有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資訊圖像的訊息表現方式,以構成為課程主要構面(秩序、色彩、質感為輔助),將資訊轉換為符號形式,解構成為畫面元素。
  2. 將整合成所欲表達的主題,並使觀者易於了解。
  3. 以可視化的圖表覺察生命的變化,透過閱讀祖父母輩的人生故事,拉近自己對於人生歷程的體悟,讓美在生命中有感。

教師課後省思

每天在生活中的接收的資訊相當多元且複雜,不論是有形的網路、影視媒體、學校功課,考試範圍、生命故事等等,都可以利用拆解、分類、重組,整合成為可以被能看見、容易理解的訊息。加上構成與色彩的概念,使故事具有能理性溝通思考,又兼具個人感性價值的作品,是非常令人感動的課程。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資訊的價值

    1.導入任務:透過影片David McCandless:資料視覺化的美麗讓學生知道識讀資訊的意義。 2. 識讀資料:學生閱讀資訊後進行討論並表達資訊內容。

  • 02
    資訊圖表的意義

    1.練習分析資料:學生利用幾何圖形、圖表、圖像等各式符號方式,輔以文字說明。 2.各組發表閱讀文字資料、或以符號形式表達有何不同之處。

  • 03
    構成KIT操作Ⅰ

    1.依照KIT中構成的練習將事件類比為紙片進行重組。材料:20*20cm黑色色紙、大小不同的白色模矩進形摺紙和分割紙片。 2.排列過程中會有比例、大小等的因素影響,主要在找出大小不同卻互有關係的組合可能與合宜性。

  • 04
    色彩構成KIT操作Ⅱ

    1. 依據分析經典後,再次將練習資料重新解讀,每個學生選定自己想要表達的主題內容。 2. 依據主題內容,以色票為參考材料,選定主要色系並進行次要色的調色練習,透過不同色彩比較,對於所欲表達的主題展現方式是否有更合宜的判定。

  • 05
    分析經典案例

    教師分析各式經典案例,並由各組發表一經典案例在易於辨識、構成、色彩上的優缺點

  • 06
    社會科資訊圖表1

    如何將資訊內容整合成為有意義的訊息、具明確性及可視性,此三個項目進行審視及討論。以社會科第五冊第二章為例進行示範,強調構成中的主從關係及畫面組合排列。

  • 07
    社會科資訊圖表2

    如何將資訊內容整合成為有意義的訊息、具明確性及可視性,此三個項目進行審視及討論。以社會科第五冊為範圍歷地公跨科整合為範圍,找出其中相關聯的資訊,整理出關鍵字及資料,以構成中的格線概念、資訊適當的位置構成畫面。

  • 08
    構成色彩KIT操作Ⅳ

    以各色色票進行剪裁,練習大小、格線、位置,及文字資料的關係位置,由同學互相觀摩1.檢視哪種顏色、符號形式更具有合宜的辨識性?

  • 09
    關於島嶼的集體記憶作業:

    檢視學生的作業資料,並解釋資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完成祖父母的生命故事訊息

  • 10
    實做任務-祖父母資訊圖表1

    將暑假作業”島嶼的集體記憶”資訊做為訊息圖表。並以辨識性、合宜性及明確性作為審視的向度來構成表達。

  • 11
    實做任務-祖父母資訊圖表2

    將暑假作業”島嶼的集體記憶”資訊做為訊息圖表。並以辨識性、合宜性及明確性作為審視的向度來構成表達。

  • 12
    發表任務

    展示學生完成的作品,學生限時一分中發表,教師檢視符號形式是否顯示出所欲表達的訊息,解讀其所欲表達的內容並給予回饋。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