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焦點課程
將近距離觀察物體的局部細節置入方框中,探索比例與構成概念,將設計稿絹印於布包上。

創藝自我

讓學生從認知「自我之美」出發,以色彩去聯想、身體姿勢去感知,眼睛去觀察、感受,思考和這個世界的聯緊,再用自己的領悟感知去創作一件代表自我的圖文海報。

設計與生活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設計與生活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校園最「印」—吉祥物設計絹印產品

高中三年承載著校園、制服、社團、夢想、人際關係等回憶,是重要的青春時光。設計課程讓學生發現生活美好,透過校園走訪觀察和設計思考,設計具特色且與自己共鳴的校園吉祥物,提升認同感和歸屬感。使用絹印和虛擬3D方式實作,讓設計作品能被更多人分享、討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飛艇工作室─啟航

「學習歷程」是重要資料,影響大學入學審查。設計封面、自傳、編排內容、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課題。透過校園攝影觀察物件構成位置、比較部分與整體關係。討論與分析色彩,歸納構成美感要素、比例、色系和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的平面設計。

飛艇工作室─啟航

「學習歷程」是學生的重要資料,也是大學入學評估的參考。設計封面、自傳撰寫、學習檔案編排及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探討。透過校園攝影練習觀察物件構成位置,分析色彩,歸納美感要素、比例、色系運用及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平面設計。

美食時尚◆我的餐盤

生活中有許多美的事物,《史記・鄘生賈陸列傳》中有句話:「王者以民人為本,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但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只追求吃飽。實際上,餐桌上的美學可以提升對美的概念。擺盤是提升價值的重要環節,本課程探討擺盤方式和食器搭配,使食物更美味,提升味覺享受和視覺美感。以構成為主,比例為輔,學生通過日常編排畫面初探,重新編排雜誌並探討編排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常用餐具的樣式、材質、色彩以及高級餐廳配置的感覺。介紹不同的擺設模式,讓學生在不同餐盤上配置食材。

美感餐盤

「GO!構成」、「美感餐盤概念篇」、「設計篇」、「食物攝影」、「食物設計」、「回饋與反思」六個子題。圖片分析比較、教具卡片協助感知美的原則,小組合作競賽建立美感構成概念。貼紙設計練習、教師解說排盤流程與六項設計原理。學生利用點、線、面繪製美感擺盤圖,完成個人美感餐盤並拍照。讓美感構成因子落實於生活中。

街道城事─尋找動人的好街道

搭配校本課程,以「社區環境」為主題,視覺藝術著重「社區街道美感」。學生訪查街道後,整理三組照片(美感、差一點美、醜),分析美醜原因並發表。比較歐美、日本與台灣建築,提升美感和公民素養。透過VR認識華山建築美,理解街道美感來自統一與多樣性。學生討論街道美感要素,利用建築立面圖創作,運用點、線、面、形狀、比例、色彩等元素,營造視覺秩序和諧之美。

文創袋著走

「樂活大稻埕」為本校校本課程,與各領域跨領域合作,以大稻埕為主題進行色彩分析,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透過美感體驗、在地文化探索,發現家鄉特色之美。利用Xue Xue Colors分析色彩,指導學生察覺色彩與生活關係,進行小組方塊積木的色彩計畫,分享報告並互評。篩選地方代表色彩和大稻埕意象圖形,結合無圍牆博物館市集活動,設計具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文創和在地創生表達對文化的認同和感受,找到在地亮點,發揮創意,是重要學習目標。

探尋校園植物之美

本課程以「葉片」為主題,觀察校園植物葉子的形狀差異,比較並設計排列,體驗美感。(一)觀察葉片形狀:教師列出各種葉子形狀,學生觀察校園的葉片形狀差異。(二)試探葉片美感:學生用色紙剪出各種形狀,自然排列,試探美感可能。(三)創作葉片美感:學生選取最滿意的圖案,製作連續圖案設計。

廁所變美術館

本校廁所驗收前一天,自由時報報導「北市和平高中廁所『整面透明玻璃』」。因設計錯誤後改用霧面白色卡點西德。將廁所納入課程,以觀察為起點,設計引導學生觀察便器、洗手台等設置,思考使用者的便利。創作彩繪玻璃代替無光落地窗,展現和平人的日常,期望未來恢復透亮玻璃,享受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