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街道城事─尋找動人的好街道

核心概念
  • 1. 清潔、整齊秩序調和與變化等讓街道產生美感的要素。
  • 2. 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的美感。
  • 3. 發現建築立面中的比例關係,格線、材質與窗戶設計美感。
  • 4. 公民美學的素養,強調利他設計以促進社區整體環境好。
美感知能
  • 1. 簡報製作、彩繪、裁摺技巧
  • 美感觀察:街道踏查、招牌設計、水溝蓋、人孔蓋、消防栓、建築立面、社區總體營造、華山1914。

課程概說

本課程搭配校本課程,以「社區環境」為主題,視覺藝術的部分以「社區的街道美感」為關鍵的概念。學生在街道訪查後,歸納所蒐集三組照片 (覺得具有美感的、差一點就美的,以及醜的照片 ), 分析其美醜的原因,上台發表。並透過歐美與日本的建築與台灣建築的比較,提升學生的美感意識與公民素養。透過 roundme 平台,以 VR 的方式認識華山建築之美,進而引導學生理解街道的美感,來自於是否具備統一與協調的秩序,以及統一中的多樣性表現。學生經過討論後找出街道美感的要素,開始利用建築立面圖的創作,將點、線、面、形狀、比例、色彩等造型元素作有意義的視覺安排或佈置,讓建築立面呈現格線分割良好的視覺秩序體會構成和諧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美感觀察:街道踏查、招牌設計水溝蓋人孔蓋、消防栓建築立面,社區整體營造華山 1914。

  • 美感技術

美感技術:簡報製作、彩繪裁摺巧。

  • 美感概念
  1. 清潔、整齊秩序調和與變化等讓街道產生美感的要素。
  2. 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的美感。
  3. 發現建築立面中的比例關係,格線、材質與窗戶設計美感。
  4. 公民美學的素養,強調利他設計以促進社區整體環境好。
  • 其他美感目標

校本活動並融入科技與英語文、地理數學等跨域學習。

 

教師課後省思

  1. 本課程強調跨域的連結,並結合建築師進行雙語教學,擴展學生縱向歷史文化與橫向的國際視野,從生活出發,了解生活的環境,並思考街道的美感,以「社區共好」為主要理念,從環境覺察、探索、感受、認識其中的美後,嘗試以建築街景為題創作,並學習與他人互動、分享、溝通,創意發想,培養學生落實與生活中的素養。
  2. 為了提供學生多元的觀點,特地邀請兩位具建築師背景的外師,分享歐美、日本、韓國的街道建築與台灣建築的橫向比較討論,以提升學生的美感意識與公民素養,並引導學生體驗建築的構成,帶出建築師所需要的能力。此部分教學透過雙語的實施,讓學生以英語文作為溝通的工具,在藝術教育本質的課程設計下,融入雙語教學。
  3. 本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考,以生活為場域,引導學生蒐集資料、小組討論並創作,每一堂課皆強調學習策略的使用,讓學生不僅學會學習,且喜歡學習。跨域的部分,不僅結合社會領域,進行雙語教學,且以數位學習方式與學生互動,記錄學生學習的歷程。
課程規劃
  • 01
    學生能說出對街道的觀察與分析

    1.教師提問請學生說出每日從家到學校途中對於街道的觀察。 2.教師以較學簡報內中、日圖例說明清潔、整齊、秩序、調和與變化等美感要素。 3.教師以提問方式,請學生說出覺得美的部分;不夠美的部分;以及醜的部分。 4.分組並發下學習單,討論工作任務。 5.組長分配各組工作,蒐集約一公里的道路與商店資料。

  • 02
    欣賞建築之美,了解建築的功能與美感

    1.教師以問答的方式討論華山的建築美學特色,從材質、比 例、樣式、裝飾、空間、功能等面相觀察討論。並以檢核表的方式進行確認。 2.學生使用 chrome book 進入 roundme 華山 1914 導覽的總覽,藉由空拍全景選擇想要觀察的地點,提供各組 VR 眼鏡進行虛擬空間的遊歷,並搭配學習單檢核。 3.教師以教學簡報帶領學生確認檢核各建築的特色,並增加問答題讓學生搶答,並以 VR 環景圖確認答案。

  • 03
    1.學生能透過街道訪查與討論整理,提出街道美或不美的差異。 2.理解並運用美的要素分析街道美感。

    1.學生分組討論所收集的三組照片(覺得具有美感的、差一點就美的、以及醜的照片),歸納美醜的原因,並上台發表。 2.學生仔細聆聽各組報告,填寫他評表。 3.教師歸納學生發現的主題,例如水溝蓋、人孔蓋、招牌、消防栓、建築立面、工地施工等問題。 4.教師以學校附近工地施工照片與資訊,探討施工環境布置問題。

  • 04
    1.學生能從英語短片中歸納出具有吸引力城市的要點,並上台分享。 2.學生能透過分組討論了解建築與秩序、比例、構成、色彩的 關係。 3.能理解英文短片中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的特點說明。

    1.教師以教學簡報引導學生察覺構成中所產生的格線、秩序、 比例、色彩等元素。 2.欣賞短片「 How to Make an Attractive City? 」前 2 分 48 秒。引導學生思考具有吸引力的街道必須具備的條件。 3.教師至各組協助同學們的討論與歸納。 4.各組提出影片中所論及的重點,整理在軟白板上並上台分享。 5.每位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建築物立面圖且說明其美感何在?並與同學討論、分析同組圖片美的共通點,記錄於學習單上。

  • 05
    1.學生能瞭解比例秩序在建築設計上的運用。 2.能理解自然環境與建築型態的關係,寶島與各國建築之美與智慧。 3.學生能討論出整組建築的特色,運用團隊合作力量完成支援前線活動。 4.學生能上台分享組別作品的創作理念。

    1.教師以教學簡報說明街道美感中論及的秩序與多樣性,並介紹台灣與各國具有美感的街道造型。 2.分組討論街道的建築形式特色,如何達成統一與多樣性的美感。 3.各組每一位同學接力上台,支援前線,輪流畫出自己組別魅力建築。 4.各組上台分享作品創作理念,教師總評並歸納。

  • 06
    1.學生能理解比例、構成、色彩、秩序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2.透過分組討論出各組街道的建築特色與商店主題。

    1.邀請外師分享國外建築與街道的特色。 2.引導學生透過圖片欣賞,理解比例、構成、色彩、秩序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3.引導學生發現建築樓層、比例、格線、屋頂與窗戶設計等構成概念。 4.各組討論、溝通出屬於各組的街道特色。

  • 07
    1.學生能運用秩序、比例、構成繪製符合團隊風格的個人建築立面圖。 2.使用圓規和直尺解決不同的平面幾何作圖,運用於繪製建築立面圖。

    學生完成個人長八開厚紙板街道建築草圖設計

  • 08
    1.能以黑色簽字筆確實描繪建築輪廓。 2.能以色彩表現建築調和的色調。 3.各組能使用工具讓建築立面圖直立展現,組合成街道圖。

    1.完成設計圖並以黑色簽字筆描繪線搞。 2.教師說明色彩與質感於建築上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完成上色。 3.教導學生使用切割墊與美工刀,將紙卡根據建築的前後,切割其凹折線使建築立面圖可以站立。

  • 09
    能以俯視的角度,拍攝從街道的中間拍攝街道圖,上傳 google classroom 跟同學分享。

    1.各組能組合成一個街道圖,並注意街道的空間比例,可自行攜帶其他街道的物件,例如樂高、玩具車等組合。 2.各組拍攝街道圖後,上傳到 google classroom 跟同學生分享與互評。觀賞其他組別的作品,並可將類似風格的建築立面圖,嘗試擴充街道,再拍照留存,並上傳 google classroom。 3.完成個人學習單並繳交。

陳育淳
臺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臺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