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生活中的構成美感

核心概念
  • 學生將知道藉由元件的排列組合可達到 多樣構成效果產生形式美感。
  • 學生將能夠把構成概念運用於生活居家「相 片牆」的佈置及其延伸運用。
美感知能
  • 了解構成如何影響美感呈現。
  • 掌握構成技巧的秩序與合度。
  • 落實構成美感於生活情境。

課程概說

原臺南市立復興國民中學余秀蘭老師的教案「相片牆」有構成功中,教導學生如何讓物件依其功能放置在適合的位置,同時展現舒適合宜的視覺美感,除了物件本身的大小、材質與色彩等因素外,「構成」(排列的方式)是重要的關鍵。希望學生學習構成的概念,使生活中的擺設,不論是實用或裝飾,都能夠有合宜合度的美感表現。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故保留相片牆的施作,並加入小組共編環節,使資訊融入課程,萬一遇到停課也可以在家中完成。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觸發美感知能:學生能了解構成中的秩序美感。
  2. 累積美感知能:學生能透過美感學習工具的操作累積對構成美感的知能。
  3. 建構美感問題解決力:學生能把構成概念運用於居家生活佈置。
  • 美感技術
  1. 了解構成如何影響美感呈現。
  2. 掌握構成技巧的秩序與合度。
  3. 落實構成美感於生活情境。
  • 美感概念
  1. 學生將知道藉由元件的排列組合可達到 多樣構成效果產生形式美感。
  2. 學生將能夠把構成概念運用於生活居家「相 片牆」的佈置及其延伸運用。

 

 

教師課後省思

雖然疫情打亂了上課的方式和腳步,但改變並非壞事,線上上課也可以有趣,讓小組凝聚向心力,這次美感課程以「構成」為主軸,學習美感歷年分享教案中的方式,採用了「相框」為美感學習工具,讓相框成為實作道具也是學習成果真的很棒。我把相框背後四個角落貼上萬能環保黏土,學生可以在背板上反覆嘗試,移動到最佳的構成位置。「可反覆調整」是美感學習工具的特色之一,真的能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如何更美(好)」的概念。
「美感教育」是培育美感素養的實踐作為;美感素養乃透過生 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 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能力。希望學生能體悟到PK 是為了讓大家思考,且破除只是盲目的支持自家作品的思考慣性,能從客觀的角度去評鑑差異。

課程規劃
  • 01
    認識構成:

    藉由圓點貼紙做出畫面的構成,進而認識美的原理原則。

  • 02
    討論作品裡的構成

    根據具象的日本藝術家大村雪乃及抽象的蒙德安里作品進行討論。

  • 03
    具體形容與視覺呈現

    利用蒙德里安作品特色,進行小組共編PPT,以及方塊及色塊配色仿作具小組特色的類QR Code圖案。

  • 04
    文具的分類收納

    拆解、分類、重組,將幾何的構成 觀念運用於有機的生活用具中

  • 05
    黑色貼紙構成練習

    貼紙剪成不同大小的矩形。每張矩形黑色貼紙都要成 是「相片框」,並以此創作「相片牆」的模擬。

  • 06
    相片牆佈置體驗PK

    老師購買兩組15件組白色相框組,相框後方貼上強力磁鐵。相框內裝黑白圖片以減少色彩干擾,在教室 黑板上進行「相片牆」布置體驗PK賽。兩組出場,抽 籤決定題目,題目有:「水平」、「對角線」、「矩形」、 「樓梯」及「波浪」5個主題。小組學生限時5分鐘內 完成。完成後,老師引導學生針對小組作品進行講評, 老師做最後的統整。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