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排版、擺盤和文字三種構成,創作最簡單又有美感的排版設計。
本課程結合了美感課程的「文字構成水果盤」,透過安妮新聞的標題再詮釋與文字設計,經由文字拆解重組、幾何構成的動靜型態,將文字轉化為食材的塊體,並應用於果盤的構成設計。
本課程學習「構成」的美感構面。先以遊戲的方式,進行排排看的練習,建立學生的構成基本概念並使其了解秩序為美的基本要求。
以「構成」為主要概念,從生活中前陣子流行的開箱文,以鉛筆盒中的文具作個人的開箱練習,以美的原理原則來進行開箱排列的嘗試,分類色彩大小相似形與反覆、漸層、對稱、均衡、統一的感受等。
由學生們鉛筆盒中的各式各樣文具,排列在桌子上,感受如何可以構成一個合宜的畫面,讓學生從中體會構成的要素,並感受到構成的美就在生活之中。 接著以不同大小的圓與方,進行排列。由實體的文具排列轉換為抽象性的思考,觀察構成要素中的秩序、比例、律動的關係。
生活中發現「構成」無所不在,以文具用品的整理,認識構成的意義。當兩個以上的物件擺在一起,就會有構成的問題,生活物件幾乎都無法單獨存在。
希望學生學習構成之概念,在畢業典禮舞台動態佈景設計中,能夠展現合宜的美感呈現。
以水墨為媒材,透過剪貼方式,依照顏色深淺構成旗津印象作品,加上題字的位置選擇,完成色塊輕重與文字的構成。
以建築空間裡的光影設計帶入光影構成在生活上的美感表現,希望學生藉由微型光影構成探索,意識到生活中存在的光影美感。
讓學生了解台灣鐵窗花的歷史,試著運用美感的構成原則設計窗花,透過實際操作,了解窗花工藝的美感。
以小型畫框的擺放與組合為主,透過不同尺寸標籤貼紙的構成操作,進階到畫框的擺設,期望學生可以將構成的美感運用於生活中。
希望學生透過學習構成的概念,以「相片牆」為主題,整理在校三年的點滴,並能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希望透過畫框與景色兩者的搭配,讓學生思考畫面與框之間的互動與主從關係。
學習的重點在於,建構學生平面設計的基本概念,並運用畫面中所隱藏格線,規畫構圖中的物件位置。
針對生活中的問題環境,以物件色彩、質感之空間比例、構成重新規劃提出改善方案,對環境「有感」而後「行動」。
具備基礎美感知能後,結合生命教育議題,引導學生掌握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美感構面,進行具美感意識的構成設計。
從篆刻技法學習文字筆畫構成,了解篆字的七分篆、三分刻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漢字本身的文字布局與美感構成。
本課程利用宋代器物的形態,進行外觀造型與色彩的美感探討,引發學生從現代器物的造形特色,透過實作方式感受美感的要素,進而促進學生從生活中探討美與感覺美。
藉由花窗認識對稱、連續等排列,在方格紙上構思,鏤空畫布,將成品置於窗邊感受光影變化,從中探索構成美生成的過程及美感景象。
藉由澎湖花磚的工法、設計與拼貼方式,讓學生觀察其色彩與圖形構成,以重複的幾何圖形完成自己的花磚,體會往日的美感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