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框框放一起

核心概念
  • 把構成美感運用於生活居家擺設
  • 應用幾何圖形,認識美的形式原理
美感知能
  • 校園中的建築、植物的構成排列
  • 書籍、網路中的構成排列
  • 自然環境中的構成排列

課程概述

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處處都是構成原理。例如餐桌講究餐具、食材的擺設,服裝講究色彩、配飾的搭配,室內空間講究裝潢、家具的擺設等。從生活中隨時接觸的物件為出發點,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發現、探索、應用構成之美。
本課程以小型畫框的適宜擺放與組合樣式為主。如何讓物件依其造型擺放在適宜的位置,展現其視覺美感,除了物件本身的形狀、大小、色彩、質感等因素外,排列的方式是重要的關鍵因素。透過構成概念的探索、體驗,期望學生能嘗試不同形式的構成樣式,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實踐生活美感。透過不同尺寸標籤貼紙的構成操作,再進階到實際紙畫框的擺設,期望學生可以將構成的美感運用到居家的佈置。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透過課程體驗,能有意識的辨別、分類、組合構成的美感。
  2. 學生能欣賞他人作品,從中發現感受美的構面。
  3. 引導學生感受感知生活中處處都有美,並能將美感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在教師「構成」概念的引導下,經過構成排列組合的練習,紙畫框製作。

到最後校園建築畫框牆的布置,一系列的課程結束後,最後一節從學生發表校園建築牆面,畫框擺放前與後的意見分享過程中,能發現學生對於「構成構面」的美感意識比課前有提升。相對也有部分學生,如同只是把老師指定的作業完成的感覺,無法把課程中的體驗、探索等經驗歷程實踐於生活中。

整個美感課程中,感受到較多學生在學習過程,比以往會主動思考如何排列組合更適宜的樣式。彼此討論如何擺放畫框,適時表達自己的看法,願意去察覺感受周遭生活環境。這是對落實生活美感很重要的開始與起步。在往後的單元課程裡,教師持續融入或引導相關的美感概念,相信學生能漸漸淺移默化把美感應用於生活中。

課程規劃
  • 01
    觀察生活周遭的構成概念

    用PPT分享生活中的構成案例,如建築、植物、飲食擺盤等,並請學生觀察校園的物件,發現覺察構成的概念。

  • 02
    畫框排列構成練習1

    1.利用不同大小矩形的標籤貼紙,當作畫框牆構成的引導練習。 2.利用不同大小矩形的標籤貼紙,排列「方形」「水平」的構成畫面。讓學生思考辨別構成中物件大小、比例與位置的關係。

  • 03
    畫框排列構成練習2

    承接上一節課程,利用多張不同大小的矩形標籤貼紙排列 「樓梯」「自由創作」的構成畫面。讓學生思考辨別構成中物件大小、比例與位置的關係。

  • 04
    紙畫框製作1

    全班分三組,每人依自己作品的大小,測量出畫框尺寸,進行製作紙畫框的紙張裁剪。

  • 05
    紙畫框製作2

    1.承接上一節,繼續進行紙畫框的製作。 2.裁剪完成的作品及紙畫框,利用紙膠帶把作品黏貼於畫框。

  • 06
    畫框牆佈置應用體驗

    各班學生利用完成的紙畫框,應用在校園建築各角落的畫框牆佈置。透過構成概念的探索、體驗,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實踐生活美感。

王水蓮
嘉義縣立大林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縣立大林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