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實施於中山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畫作」彷彿是「窗」,呈現人們所見的事物;「畫框」又彷彿是「窗框」,圍繞著人們所見的畫面,「窗」似乎框住了人們視野,局限了想像,「框」又往往是不被注意到的配角。在課程「窗裡窗外都是畫」中,窗裡代表所見的景色,而窗外象徵的是畫框,希望透過兩者的搭配,讓學生思考彼此之間的互動與主配角的關係。
在單元一二中,引導學生能透過製作移動式的窗框找到屬於自己的美景,以不同的尺寸大小的框作為發想,找到合宜的比例畫面的搭配;單元三四中,將「框住」的景色轉化成抽象構成,思考比例關係,色彩有無的變化;單元五六中,思考窗框的設計構成,並思考畫面與框之間的主從關係。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規劃不同比例的畫面。
- 學生能將具體的畫面轉化成抽象的幾何色塊。
- 學生能設計窗與畫的比例構成,相互搭配呈現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 本來對於學生做校園植物寫生有點擔心,想不到大部分的學生做的效果令人驚艷。經由個人觀察,再由手繪而成,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
- 由文字轉化出來的主題系,打破學生慣用色的使用。跳脫原本的直覺用色思維模式,轉而去思考如何將五種顏色做適當的分配,訓練學生另一種配色思維。
課程規劃
-
01規劃合適大小的窗框
1.介紹影像畫面的選取(電影長寬/照片比例等),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比例拍攝範圍所呈現的視覺效果不同,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的窗框適合做為校園取景框,並藉由使用紙卡,規劃出大小合宜的窗框。 2.利用窗框剩下的紙張,設計出不同比例的窗框,比較之間的差異。
-
02安排畫面的構成與取景
1.學生在校園中找尋心中最美的景色,透過製作的窗框作為取景框,將畫面記錄下來。2.嘗試將窗框換方向或尺寸,比較不同的框所構成的畫面,找出合適的比例與構成。
-
03將照片轉化成幾何構成
1.將上週在校園所找尋到的景色圖,以黑、白、灰的幾何方式去構成畫面,思考畫面的組合。2.學生思考畫面構成的主次關係、畫面的精簡化和美感。
-
04設計畫面構成的不同變化
繼續上週課程,試著規畫不同比例的窗框畫面。2.學生嘗試轉化畫面的色彩(紅/藍/黃),思考當色彩加入時,畫面重點、主次關係和視覺比例的關聯性。
-
05設計窗框的構成,思考不同比例的變化
學生在窗框上設計出不同比例的色塊(無彩色),比較色塊在窗框上的組合差異性。2.嘗試將色彩(紅/藍/黃)帶入窗框設計。
-
06比較窗框與畫作的構成與比例關係
1.學生已設計出窗框與構成畫面,其中又有無彩色與三原色的變化。2.透過不同色彩的畫與框,搭配出合宜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