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教科書上的內容編排來探討文字與圖片的版面設計與考量,再分析台灣新聞畫面,進而練習版面編排。
配合學校輔導室出刊的小周報,讓學生實際演練構成的編排練習。
聚焦「食物擺放的配置」與「容器質感與食物的關係」的練習,經由桌面上整體的構成關係與質感配置,連結美感經驗與生活。
本課程以葉脈為作品設計主題,從生活環境中植物的葉子為出發點,透過以木材之材料為構圖設計發想,期望從新媒材的動手做體驗中獲得成就感,並感受美就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自我期許透過此課程之引導能帶領學生學會從欣賞自然之美來創造藝術品之美感。
課程將帶領學生分組去觀察日常校園生活中的建築物、常見景物、生活用具等造形的輪廓特徵,並將其的外型,經由點線面的分解簡化,重新構成一個個有秩序的構圖造型,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圖樣的平面造型符號,利用單純的面和簡潔的色彩,從造形複雜、顏色多樣的物象,強調出原有造形的特徵,構成簡明清晰的圖形,建構學校獨特美感課程。
「走讀中港溪」為本校的校本課程,與社會科和自然科領域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以中港溪地景為主題,以學生對在地環境的認同引發學習動機。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讓學生進行具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以餐墊、鉛筆袋、環保袋三種,每人選擇一種為設計主題。
運用桌上的花磚杯墊美感設計,製成美感器物──圖花杯墊,學習構成的美感元素。
先從文具用品及各式食器擺設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 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實體與平面構成的不同,並運用於淋醬、零食練習及甜點擺盤實作,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合於美感的擺盤組合
版面構圖布局和表現形式為設計的核心,此刻複習三年來文字、圖形、色彩、比例、構成等面向的學習,並教導學生如何透過「集結」、「排列」、「元素反覆」、「對比」的組合,並採用誇張、比喻、象徵的手法來體現視覺效果,分析自我、記錄美好、嚮往未來、傳達信息,學習資料的整理與版面的構成,紀錄美好的人事物。
讓學生當一個饗宴企劃人,與綜合領域的家政課,做跨域的課程合作,共同設計9下的謝師宴,學生須了解餐桌上的食材、擺設和餐具間的合宜性,先擬定菜單的樣式、設計menu,注意食物色彩的運用,再利用色彩、構成與比例等構面,去設計杯、盤、碗、碟、罐的圖案,讓學生觀察與體會盛放食材時的空間氛圍。
藉由生活中的秩序,體察工具盒收納的主從關係。並能思考構成在版面設計中的完美平衡,達成構成的收斂與發散。
本單元讓同學發現生活中的構成,並且運用構成的概念設計學習筆記。
藉由美感教育構成kit做為練習,觀察物件的擺放位置及相對應的關係,體驗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課程發想自teamLab藝術團隊製作的Borderless(日本東京台場),大自然與萬事萬物被以絢麗奇幻的光線投射在空間之中,人們融入於世界的美,彼此再也沒有邊界。
啟發學生對於布料之美的感受,理解布料設計也是一種生活美學,並將此美感觀察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
讓學生在圖書館內找尋自己喜歡的書籍排版,會建議以雜誌為範例,適合學生圖文相間的個人檔案。請學生分類手邊看到的雜誌封面或內頁。以分類的過程,應用觀察的能力。
關於色彩與構成的應用練習,透過合宜的資訊分類歸納,並進行視覺化的版面構成,並配合色彩美感能力,整合運用到地圖的創作上,設計出屬於竹中人認知與關注的空間地圖。
觀察物件的擺放位置及相對應的關係,體驗部分與整體的關係。透過「分析現成的印刷品」,「自傳版面編排設計」,從過程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能體認適當的比例配置。
以扇面設計活動結合美感理論與日常生活經驗,期待學生透過設計日常用品的經驗探討各種美感感受。並將課程各步驟的美感實驗成品總結整理,建立屬於自己的美感學習歷程。
將構成運用到書籍編排上, 高醫最後一個月的課程中重新檢視一整年的生活紀錄,用美感編輯學生在乎的同學情誼及班級記憶,成為別具意義高中最後一個美術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