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開箱文並從其中分辨出是對稱美、平衡美或是主從凸顯焦點的美。
本單元學生將從日常中的觀察,紀錄營養午餐吃的方式,進而提問是滿足飢餓感的「吃」?還是兼具美感的「品味」?這之間的差異關乎餐盤中的「構成」。
以學校植物生態為主題,透過認識校園的課程,提升對於校園的認同感。此課程主要讓學生從最基本構成之美為目標,從生活中「自然觀察」開始,由花草植物的排列構成引導到手提袋印花的佈置與擺放關係。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本學期介紹「美感構面」中的「構成」,期望學生利用「構成」原理,用紙張和保麗龍球設計出適合本校的公共藝術。
籍由不同素材應用,引導學生從探索光影間的變化,產出具穿透性及可互動的作品。
從生活中觀光地圖、平面廣告、書籍等文宣找到的構成元素,並帶入infographic資訊視覺化概念設計。結合AR技術,擴增地圖的功能及感受,將藝術知識、表現過程與完成作品整合於生活實踐中。
本課程從學生頭痛的筆記切入,以構成為主軸,透過操作紙張版面的書畫構成,從中了解美感的構成構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
以日常接觸的文與書桌出發,分析物件構成元素相互關係,排列組合成美感擺盤。
觀察校園場域色彩,並根據場所精神配色、造型,以黏土製作符號元素裝置於盒中。
透過分析建物的構成美感,讓學生改變文字筆劃配置,將文字轉化成微雕塑。
利用光源進行動態創作,探索光影塗鴉結構與風格,進行構成的思考與實驗。 \r\n
由食材本身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r\n學生藉由擺盤的操作練習美感構成。
採擷校園建物剪影、收集校園植物押花,利用藍晒與投影觀察人工與自然的造型構成,最後雕刻自行設計的圖形進行投影。
運用組字構成,思考與建築本體立面或橫面之間的關係,提出社區招牌的創意構思。
藉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提升收納及空間規劃的概念。從改善自己的抽屜開始,進而改造教室環境。
透過食物色彩的搭配,感受食的美感。接著透過食器的選擇與改\r\n造,美的佈置,由小至大去拓展對構成這個構面的感悟力。
透過綴疊化設計形式,觀察質感的再生樣貌,並轉換為線條,做為佈置品印花設計。
透過日常觀察與分析,拆解物品的構成配置,發現構成之美,進行明信片創作。
認識生活中的構成,接著嘗試拆解重組練習,進而應用在個人自傳履歷的三折頁排版設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