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透過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構成體驗課程,讓學生從操作中建構概念,嘗試思考如何優化自己的生活空間,最後著手實踐,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留心美感經營並有執行能力。
本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透過個人嘗試、小組分享討論再創作的過程,加強學習印象並優化產出,融入智慧型手機及平板使用,期待學生課後能輕易運用至未來數位生活中。
本課程將安排編輯分班紀念小書,將構成運用到書籍編排上, 高醫最後一個月的課程中重新檢視一整年的生活紀錄,用美感編輯學生在乎的同學情誼及班級記憶,成為別具意義高中最後一個美術課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為帶著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開始關心美感、練習構成,接著進一步安排較複雜的圖案,預期學生能理解版面構成的基本概念,並能留心於生活中的實踐,透過校園公佈欄的重新整理,將美感知能實踐至校園中,讓學生能從抱怨「公佈欄好亂找不到資訊」進階成「我能怎樣整理讓大家都方便閱讀及張貼訊息」,期待能與校園環境互動及群體生活共好。
原教案最後的實作活動「公佈欄重整」較適合在學期初進行,本學期的單元改成分班前的紀念小書設計,希望同學能因為對班上的情誼,更加在乎這項任務,並將前面所學的概念落實在實際生活中。
教師課後省思
利用學生正在使用的教科書認識主從和基本的版面概念效果不錯,學生可以從自己的閱讀經驗中發現那些部分能幫助閱讀,哪些部分形成干擾,例如不少學生提出國文課本中有一篇文言文,把同一句子排到下一頁,造成閱讀困擾,或者不重要的插圖在版面佔過大,照片刷淡不夠淡,又把圖說壓在圖上看不清楚等,從教科書開始談構成可以日後繼續發展。
利用積木的格狀底板作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格線的重要性,以及這部分有安排額外的回家作業擺盤實驗,不少學生在課程回饋中提到喜歡課程與生活結合的部分,未來安排構成單元時,可以考慮增列生活實驗,增加學生學習動機,且有更多落實生活的機會。
-
01翻一頁好感:認識版面中的主從關係
利用課本進行直觀的版面比較及複習舊知識,小組討論不同科目的教學書頁面安排,試著說明並分析相異之處,瞭解其原因。
-
02耕一方阡陌:認識留白、模矩
小組安排灰黑白三種顏色的積木到指定的底板上,實驗安排方式、紀錄比較,討論如何放置視覺動線較順暢,並整理出欄位。
-
03整一面秩序:欄位規劃及整理
提供各組參考資料及相關書籍,引導學生注意視覺動線及排列對齊方式,認識版面設計相關知識,連結前面課程的構成方面向,各組將指定的版面重新安排成指定的形式,討論並發表。
-
04實作I:班級小書計畫書
分組討論學校油印的印刷霧中的版面呈現限制級如何調整成適合的條件,完成提案計畫,並爭取成為被採用版型的機會。
-
05實作II:班級小書實作
分組時做並互相討論紀錄。
-
06實作III:班級小書實作發表
小組發表並全班共評,並將各組所設計的頁面裝訂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