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構成「我」這個人

核心概念
  • 學生能將構成美感實際運用到資訊整理,並且美感成為傳遞個人特質的工具。
  • 學生能做到富有變化的個人化編排,但同時記得構成秩序的重要性。
  • 能理解運用編排中空白、文字、圖像、顏色的構成、比例、主從等組合關係。

課程概述

1. 學生在過去有基本的海報排版經驗,也學過美感的原理原則。但是學生在面對申請入學編輯個人檔案之際,常常呆板依照編排軟體版型建議,或是在個人化加入眾多資訊後,成果常陷入混亂,除資訊不容易閱讀之外,也失去構成美感。
2. 課程開始先讓學生在圖書館內找尋自己喜歡的書籍排版,會建議以雜誌為範例,適合學生圖文相間的個人檔案。以對稱、平衡、主從、線條、物件組合六大元素,請學生分類手邊看到的雜誌封面或內頁。以分類的過程,應用觀察的能力。
3. 最後以市面上常見的排版軟體,讓學生分析常出現的版型,由分類實踐觀察的能力,最後加入個人資料如文字圖像,並做出視覺上的調整。
期待學生在這次非常「實用」的構成練習課程,能有視覺美感落實的成功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夠成為雜誌書籍美感的鑑賞者。
  2. 學生能夠使用簡單常見的軟體,突破版型的限制,加入個人資訊圖文後,實踐有美感的作品。
  3. 在學生互評的機制下,讓學師得到反思與理解的能力,能由觀看分析他人使用的美感組合方法。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107年度計畫送出後,學生在操作藍曬、植物觀察的課程中,便將構成的概念加入。當時並未強調過多的美學原理,而是要求學生在剪、黏、書寫中,找尋秩序和變化。
  2. 但是學生在操作這些文書軟體時,有時因為過去習慣使用某些特殊花俏元件,而有時忘記構成的秩序要素。教師要請學生停下來,思考這些花俏元件的美感目標為何。
  3. 由一定的構成限制,如有色塊、有文字、有圖片、頁碼,並且於課程前提供Rubrics課程規準,讓學生有一定的限制下回歸構成的思考常軌。期待本次課程經驗,建立學生使用一般軟體達成美好版面構成的習慣。
  4. 多數學生在操作構成編排時,個人檔案都已經完成,有些在上美術課時才發現可以把檔案做得更好。如果要配合學生個人檔案製作,下一次課程可以提早施作。
  5. 除版面的構成之外,或許也可以結合「影像」、「照片」的構成,讓圖文的編排中,更具有美感的一致性。
課程規劃
  • 01
    找尋適合自己的美好書籍

    請學生至圖書館找到一本書,分析書的字形、顏色、比例、要素等等。

  • 02
    我的構成分子

    寫下自己的個人特質,與其構成。教師給予學生本次課堂使用評分規準Rubrics,以色彩、比例、組合、內容等給予學生學習重點指引。方法,

  • 03
    我的構成

    使用publisher或是Pages等編排軟體,觀察該軟體提供版型模組。

  • 04
    完成我的構成1

    依照個人的資訊,如照片、文字,完成紙上落版草稿,後在電腦上施作。

  • 05
    完成我的構成2

    電腦施作,並持續和教師討論,過程中教師須多加提醒學生美感原則的使用。

  • 06
    輸出、分析與發表

    電腦施作完成,學生發表作品並使用教師評分Rubrics互評,教師總結歸納學習重點。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