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對紙張質感的認識,能夠意識到生活中質感對自身所造成的影響,同時能感受質感為物件所帶來的美。
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
讓學生認識物品表面,因視覺與觸覺關係,對於物品質感所產生之不同感受,間接也影響個人對於物品美感之感受與欣賞
從各項分類回收呼應物件質感,由觀察到確認質感類屬、翻製模具、模具與現成物裝置陳列,藉此體察「質感」的秩序。
質感的選擇設計來個人特色且符合需求的功課表。
讓學生在校園以影音記錄、觀察校園中各種質感,再讓學生分組抽題進行表面質感塑造,思考欲傳達的意象與質感呈現。
發現「什麼是質感?」並察覺質感包含了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與人為加工後所表現在物體表面的感覺。
從課程的層次堆疊中引導學生認識質感,知道質感,進而製造質感,啟發對細節的觀察。
透過定義介紹質感及實地的觀察與觸摸,讓學生體驗、感受質感,進一步運用質感做創作,最後讓學生學習欣賞具有質感的作品。
『質感』是一種存在生活中很直接的感官知感,因此,我希望在教學中,帶學生先從過去的經驗記憶,整理出對質感的感覺辨別。
從建築出發,與金門當地建築產生對話,透過對質感的認知與質感牆的製作過程,讓學生了解質感的適切性及重要性。
讓學生學習工具的意義與質感構面要素,藉由聖誕節交換禮物遊戲活動,讓學生思考如何為禮物選擇合宜的「紙」感包裝。
以質感巧克力球的製作,引領學生嘗試不同質感的感受,觸覺及味覺的體驗。
在單元課程當中,讓學生藉由探索城市與生活週遭既有的材料,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差異,進而發現生活中各式的人造物與自然物的材質特性與質感,並且能進行自我的思考與判斷,建立自我的材質的分析標準,進行分解、分類並重組再製,透過解構再重組的過程,刺激學生的美學邏輯思考與個人美感準則,並建立自我的城市微光寓言。
希望重啟學生對生活物品的質感觀照,透過觸摸比較、實際運用、討論分享等,開啟學生的審美體驗,進而將質感知能運用於生活。
課程以「質感」為學習要點,我們藉由觀察建物的材質,引導學生體驗建物組成的材料在視覺與觸覺上給人的感受,並且可以透過物體表面的質地,了解物質的組成成分,進而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能夠區辨紋理質地的特徵,感受物質在光線下呈現的色澤、粗細、密度等特性,以產生美感經驗。
以「質感」為主軸,討論水泥與砂石的比例、植物的搭配、放置的空間能否產生合宜的質感意象。
美感的入門是讓生活有感,從搜集不同質感的經驗來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逐步累積對出生活的美感的使用經驗,並運用質感鋪陳感受的層次性。在人為技術介入材料或基本的材質選擇更替練習,了解當材質樣貌改變後,質感的多元特性將觸及美感的理解層次。
在生活中發現質感的多樣性會與視覺美感的感受相關,連結對於質感的觸覺經驗進而發現質感對於美的發現。
質感的觀察力與敏銳度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本單元期能透過活動設計,讓已具有基本生活感知經驗的高中學生,能進一步以感受「質材的美」與「質感搭配」所帶來的細微改變與差異,從自身用品、至日常用具質材的選搭,推至生活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公共事務都能有感而美。